第B4版:文摘周刊

一农民骗招百余船员始末

  一个连自己都无业可就的中年农民,打着劳务输出的幌子,将梦想着海外捞金的100余青年人忽悠得团团转,并向他们收取高额中介费,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非法获取赃款数百万元。近日,山东省烟台市首例利用劳务输出实施合同诈骗的特大案件犯罪嫌疑人刘兆波,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摇身变为“船务公司经理”
  今年42岁的刘兆波,是山东栖霞市北徒崖村人,曾在烟台一染织厂当过3年工人,工厂倒闭后做临时工。
  2002年仲夏,刘兆波认识了香港浮成国际船务有限公司经理荣显凤。荣向刘兆波提供了一条赚钱信息:“你只要给我介绍一名船员,我就给你1万元好处费。”于是,刘兆波干起了船务中介,不到两个月,就从老家招来5名船员。他拿到了好处费。
  刘兆波发现了从事国际船务赚钱的玄机,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2006年3月,他来到烟台,租下一间门面房,冒用香港浮成国际船务有限公司的名头,自封为公司总经理,并找来一名漂亮女青年当秘书,一名姿色出众的中年少妇为专职司机。
  随后,刘兆波与广西北海市“公主号”国际邮轮的杨经理在电话中达成安排一名船员收取8000元好处费的口头协议。
  这年4月,他与女秘书一起去大连找广远船舶有限公司的王经理,洽谈海外邮轮招收船员事宜。对方见香港公司老板亲自上门招揽生意,心中大喜,又邀来中达船舶服务公司业务员刘亦伟,商谈国际邮轮船员的“价钱”。
  之后,刘兆波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广西北海市,与杨经理私下达成了安排船员就业的委托协议后,刘兆波返回烟台,又模仿大连中达船舶服务有限公司的协议内容,急忙编制出《招收船员协议书》,规定船员拿到证件后,在“公主号”国际邮轮做服务员;旅游航线为北海至越南、新加坡、日本、香港;月薪为550美元;随后让秘书上街将协议书打印出来,于6月初再度去了大连。
  刘亦伟提出双方在协议书上盖章。刘兆波顿时傻眼,因为他的假冒公司一直没有合同专用章,于是便谎称:“我习惯在合同上签字,确需盖章我就让秘书过来。”说完,他转身给在宾馆等候的女秘书编发了一条短信,聪明的女秘书立即出门刻了一枚印章送到酒店,双方这才达成了协议。
  打通财路改换门庭
  大连提供船员,北海安排就业,刘兆波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打造出输出劳务的经营链条。
  2006年5月下旬,刘亦伟安排两名黑龙江籍青年来到烟台。刘兆波立即与杨经理联系,第二天便乘火车启程去北海。刘兆波让女秘书给杨经理送去2万元好处费,几天后两名船员便登上了“公主号”。就这样,第一单生意赔着本做成了。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刘亦伟先后将27名船员送到烟台,刘兆波累计拿到34.8万元的费用。
  生意做大了,刘兆波担心长期冒用香港公司的名头会有风险,便想出个“烟台德顺船舶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的名字。
  正值刘兆波与大连之间热线穿梭之时,2006年10月,威海市的船务中介王亚芳等人慕名而来。刘兆波让他们负责威海市的船员招收工作,招一名船员许诺支付1万至1.6万元提成。到2007年6月底,王亚芳从威海招来40多名船员,这其中有涉世未深的女青年,有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一些急于致富的成年人。
  据警方调查表明,自2006年6月,烟台德顺船舶技术咨询服务公司,在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的12个城市,先后招收船员77名,非法获利225万余元;而冒用香港公司的非法所得,因罪证灭失无法统计。
  东躲西藏难逃法网
  2007年4月,刘兆波的“皮包公司”红红火火开了一年,虽说敛了大量资金,可是一批又一批拿到证件等待就业的船员,成了他沉重的包袱。
  为了缓解压力,刘兆波又想出一个馊主意。他让急于就业的船员与其签订《船员保证金合同》,谁先交上1.8万元的保证金,就优先安排上船。此招一出,不仅减少了终日的吵闹,而且还收到20多名船员交来的保证金。为缓解待业船员情绪,刘兆波四处找关系,得知中铁渤海轮渡招工信息,便托亲戚帮忙要来5个指标,听说上海一家船务公司急需招到马来西亚的船员,急忙打电话过去,要了3个指标。刘兆波通过各种渠道安排部分船员就业,看似缓解了就业压力,其实这些暗箱操作恰恰导致了矛盾的升级。长期在家等消息的船员得知安排就业不合理,纷纷要求刘兆波包赔损失;那些所谓被安排的船员,有的因工资与合同不符辞了职,有的因数月不能上船返回老家,要找刘兆波讨说法。
  2007年国庆节之后,辽宁、河南、山东等地的船员,不约而同地来到烟台向德顺公司讨说法,整天都有几十人在公司门前围堵。刘兆波一狠心:关门停业,自己则东躲西藏。
  2008年1月21日,刘亦伟带着与刘兆波签订的协议和13名船员的《培训就业合同书》,来到烟台市芝罘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举报德顺船舶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刘兆波涉嫌诈骗的犯罪事实。2008年4月2日上午,警方将刘兆波抓获。
  (摘自《法制日报》徐忠 路明新艳/文2009年1月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