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俞清 通讯员杨志刚
2008年,绍兴县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五年恢复性增长,创出了近七年的历史新高。这一年,全县的粮食生产创出了播种总面积 42.16万亩、总产量19.73万吨的佳绩,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6.6%和8.1%。喜人的业绩,来自于辛苦的耕耘。持续的增长蕴藏着成功的经验。
加大
政策引导 扩种粮食面积
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为此,绍兴县从加强耕地保护上做起,坚决制止乱占乱用耕地,鼓励农民对征而未用的进行复垦利用,基本消灭了全年性弃耕抛荒现象,并严格按照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把粮食生产列入各个乡镇(街道)岗位责任制考核。同时,提高复种指数,重点抓好早稻和春粮播种面积的落实。每到春粮、早稻播种季节,绍兴县就组织力量检查督促各乡镇(街道)落实早稻和春粮播种面积,从而使该县的粮食生产总面积由原来近40亩增加到42.6万亩,增加了6.6%。
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8年,该县进一步加大对种粮的投入,财政扶持粮食生产资金达850万元。按照省里粮油种植补助政策,对粮油种植大户(包括用于县粮食储备的外拓基地大户)在粮油生产面积、农业机械化建设、良种引繁、粮食购销、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扶持,比上年增加了39.34%,高出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12.4个百分点。考虑到种粮大户在农资、农机等方面的投入都需要大量资金,为确保不影响粮食生产进度,该县于5月-9月就兑现了所有中央、省市要求的配套扶持政策。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开展
高产示范 刷新亩产数据
去年,是绍兴县粮农丰收的一年。全县475户种粮示范户,平均亩产523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出25公斤。义峰村、八字桥村两个村更是了不得。义峰村千亩连作稻示范方,早稻单产480公斤,晚稻平均亩产526公斤,全年亩产超吨粮;八字桥村千亩单季晚稻“秀优5号”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达566.6公斤。绍兴县水稻创高产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坚持推广良种和应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发展之路。在提高单产和总产上下功夫。
近年来,全县的水稻高产示范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该县因势利导,在水稻种植面积 100亩以上的 226个村,选择了475户作为水优质高产示范户,总面积达6019.4亩;建立早、晚稻优质高产示范方 59个,面积达22901亩,涉及农户5313户。其中将富盛镇义峰村、齐贤镇八字桥村,作为“百亩攻关、千亩示范、万亩连片”粮食高产样板区。县农业部门巧妙地借助示范方(户),有所侧重地集成并推广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技术,放大示范效果。2008年,全县实施单季晚稻“五改”技术13.1万亩,应用超级稻集成技术10.1万亩、水稻强化栽培技术2.5万亩、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2.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5.78万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31.3万亩、实施肥药减量控害增效面积19万亩。
绍兴县还严格制定了《绍兴县省定水稻良种补贴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农户购种与实际种植相结合”的办法,用好省定水稻良种补贴资金,促进良种的供应和推广。去年,全县共补贴供应良种26.4万公斤,补贴金额112.537万元。以“金早47”、“秀优5号”、“浙粳22”、“秀水09”等省定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26.36万亩,主导品种的覆盖率达76.1%。同时,开展新品种小区品比、大区示范和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创新
服务机制 提高产粮能力
2008年,绍兴县出台了政策对新创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奖励,当年新增粮食(农机、植保、土肥)专业合作社9家。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引导农民把土地向种粮能手集中,目前全县共有种粮大户618户,承包面积达55968亩,占全县粮食耕地面积的23.5%。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户外拓基地,建设“异地粮仓”。像种粮大户沈泉淼一人在江苏承包土地1672亩,所产粮食全部投售于绍兴县粮食收储公司。
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后,需要配套开展社会化服务。该县先后组建立植保合作社及专业服务队,为种粮大户开展社会化服务。结合农药减量工程的实施,全县建立统防统治示范方63个,实施统防统治示范面积4.18万亩,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10.04%,服务农户数6412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机合作社也积极开展农机服务,目前该县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共7家,其中,2008年发展培育5家。去年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3.9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3.40%,让粮农在现代化种粮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