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
通讯员 戚永欢
诸暨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
粥”的美誉。近年来,诸暨市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位置,把经济强市优势转化为强大动力,着力构建“政府抓粮食、科技攻单产、服务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了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79.58万亩,比上年增加4万亩,亩产量458公斤,比上年增0.22%;全年总产量36.47万吨,比上年增产1.93万吨。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是诸暨市决策者们的共识,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近几年,诸暨市的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5年、200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6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8年,再次实现了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三增”,又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责任到人
2008年,诸暨市委、市政府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春耕和粮食生产的关键季节,多次召开镇(乡、街道)部门领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粮食、农机合作社代表座谈会,先后组织了以春耕备耕、早晚稻生产、冬种生产和制止耕地抛荒为重点的督查活动,多次带领农口部门负责人,下乡下村检查指导粮食生产,并与镇(乡、街道)签订粮食生产工作责任书,严格执行粮食生产镇(乡)长、办事处主任负责制和镇(乡、街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粮食生产一票否决制,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目标考核。
2008年是诸暨市连续第四年开展粮食优质丰产竞赛。为此,诸暨市规定对竞赛中完不成目标任务、出现全年性连片抛荒10亩以上的镇乡街道,给予通报批评;对粮食生产中工作不力、消极懈怠造成大面积抛荒或播种面积严重不足的镇乡街道,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通过年中定期检查、年底综合考评,择优评定了6个粮食生产优胜镇乡,并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其进行了表彰,分别给予10万元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镇(乡、街道)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策到位
政策扶持,补贴大幅增加。2008年诸暨市全面落实早稻普惠制补贴,同等配套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全额配套水稻机插、植保作业补贴,实行水稻政策性保险,市财政还另列100万元提高水稻机插补贴标准、150万元扶持粮食示范方建设。综合各项补贴(不含镇乡街道补贴),2008年一般农户只要种植规定良种、应用机械插秧、接受植保统防统治服务,种1亩早稻可享受补贴150元,比上年增加100元;而种粮大户则每亩最高可享受补贴35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据统计,该市市镇二级共配套投入粮食生产补贴资金2475万元,比上年增81.21%,其中,市级财政配套投入1400多万元,比上年翻一番以上,发挥了强大的政策导向作用,充分调动了全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示范有力
去年,诸暨被列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市。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该市认真组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专门成立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小组和专家组,确定首席专家,设立农机、植保、栽培、种子、土肥5个专业组,认真实施“十百千”高产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水稻“万村优质高产示范”和高产攻关活动,并与镇(乡、街道)签订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协议,统一优良品种和16项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2008年,该市共建立水稻高产示范方156个,并重点建设4个万亩示范区、4个千亩示范方、4个百亩核心攻关方,极大地提高了示范方的科技水平,增强了示范方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全市早稻亩产量达443公斤、晚稻亩产量达535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1.20%,创该市水稻单产最高水平。其中,早稻攻关亩产量达613.9公斤,单季晚稻攻关亩产量达748公斤。
服务多元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再加上粮食生产劳动强度大、种粮比较效益低,极大地制约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对此,诸暨市在创新粮食生产和服务机制上求突破,通过培育壮大种粮大户等途径,大力发展粮食、植保、农机类专业合作社,着力推进新型、多元粮食生产和服务主体的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合作、引领作用,引导开展粮食生产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植保统防统治服务。截至目前,该市已发展粮食、农机、植保类专业合作社128家。2008年,全市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17.9万亩,其中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5万多亩,是上年的2.4倍,为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植保合作社开展植保统防统治服务3.7万亩,比上年增长80%以上,推进了粮食的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并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
2008年,诸暨市安排专业资金200万元,扎实推进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聘任5名首席专家、90名农技指导员、146名镇乡街道责任农技员、449名村级农技推广员,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实行工作目标考核。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水稻主导品种37.6万亩,以及轻型栽培技术、强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水稻高产主推技术,巡回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举办培训班12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印发粮食生产政策明白纸34.5万份、技术资料22万份,促进了粮食生产政策的家喻户晓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入户到田。积极组织“绿剑”农资打假行动和“小农资”专项整治,检查农资经营网点1349家次,完成首批73家“小农资”店的整治与规范,从源头上控制和杜绝了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储备落实粮食生产救灾种子23.5万公斤,全面开展标准农田地力调查,如期、高质量完成标准农田分等定级工作,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