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编者按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我省提出了“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三农”工作方针,将千方百计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各地在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时,又将会有哪些高招来推进今年我省的“三农”工作?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县(市、区)的有关负责人。“保供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切实保障粮油、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区外再造一个新农村
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蒋明良:耕地面积的减少成了粮食生产发展很大的一个阻碍。鄞州区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目前有土地面积51万亩左右,可耕作的只有40万亩左右,单靠这点土地要实现粮食产量每年都保持一定比例增长,的确很困难。但是鄞州农民有办法,除了在本地耕种之外,还积极地走出去,利用外地的土地、劳动力等条件种粮食。截至目前,我区已有30家农业企业走出去种粮,在外地共承包了27万亩土地用于种粮。我想照这样的进度下去,经过5年的努力,异域土地承包面积可达到40—50万亩,这样就相当于我们在鄞州区外再造一个新鄞州。
用最大力度的补贴促粮食生产
乐清市副市长胡成剑:在今年年初制定的《2009年乐清市农业政策》中,我市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为了稳定粮食生产,鼓励农民积极种粮,保证今年粮食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我市在加大种粮补贴上花了大力气。除了省、市两级财政补贴之外,我市今年对种粮面积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直补100元;对种粮面积在50—150亩的,每亩直补70元;种粮面积在50亩以下的,每亩直补50元。这样大的补贴力度在我省也很少见。目前,我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他们能有效解决有些地方存在的“有田不种,想种没田”的问题,可以盘活土地,更好地利用部分村民手中的空闲土地,完成我市的种粮任务。
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
仙居县委副书记周胜:今年,仙居县被确定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试点县,这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一个契机。抓住这个契机,我们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绿色、优质品牌。在技术推广上,我们将加快增施有机肥、农药减量增效、果园养鸡等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品种选择上,我们将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通过特有品种与优良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种植效益;在科技服务上,我们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农技人员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学习,同时从山东寿光等地引进技术人员,提高全县农技人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手段和水平。通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促增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突出主题,就是要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不减,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现代农业的根本前提是规模
慈溪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慧芳:我们深刻体会到,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是事关“三农”工作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前提。在总体部署上,慈溪把规模经营作为新农村建设“三集中、三置换”的重要内容;在思路上谋划上,以土地流转为重要突破口,探索创新“稳制活田、三权分离”的规模经营机制;在工作把握上,把规模经营作为党委、政府抓现代农业的着力点,列入镇级目标考核范围的重要内容。我们着力在扩大单体规模、提升主体、综合服务、长效机制等四方面求突破,培育千亩、万亩以上的连片大型规模经营区块,引进高素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加大融资担保、政策性农保和农技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谈判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
构建三大平台,促进产业发展
德清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罗国建:今年,德清县提出“五个三”工程,其中在体制机制上改革中,就是要构建土地流转、林权交易、金融创新等三大平台。在建设土地流转平台方面,全县11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要建立土地流转中心。在政策上,对流出土地的农民,优先实施养老保险。在林权交易平台建设上,在两个乡镇搞试点,把山林资源集中起来,做好两证分离工作,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在金融创新平台构建中,为更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农业企业提供贷款,解决他们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提升素质,打造新型农民
建德市副市长徐建华:建德市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重点推进农民培训转型,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创造条件。为提高培训质量,市里按公开公平的原则,择优确定10家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在抓好常规性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特色项目培训、农业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培训、返乡农民工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涌现出一批产业领军人物,如全国劳模、浙江现代农业创业典型蔡小珍,“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潘秋梅等。
“强基础”是今年“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绍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吉安:农村“有人管事”和“有钱办事”,是绍兴县新农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夯实农村基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派挂职干部,设立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农村事务“有人管”。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保证“有钱办事”。我们一方面加大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和信贷支持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注重资源开发,增加收入来源,并大力推行“异地集中建购物业”的做法,安排资金和土地指标帮助经济薄弱村用于村级物业用房建设、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和外来人口公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衢州市衢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赵建新:我区在组织实施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下山异地脱贫工程中,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依托下山异地搬迁、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通过把物业用房出租给来料加工经纪人,一方面为下山农户开展来料加工提供了经营场地,另一方面用于创办小超市等项目,达到了下山农民增收与集体经济创收“双赢”。我们将通过以点带面推开这项工作,进一步发挥村级物业经济,促进下山安置农民增收致富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
实施宅基地整理复垦盘活农村存量土地
松阳县副县长叶郑献:去年初,我们确定把实施以旧村改造为主的村庄整治与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作为改善农民居住的民生工程、拓展发展空间的先导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宅基地整理复垦为立足点,结合下山脱贫、地质灾害搬迁等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旧村改造,全年共立项批复土地复垦项目79个共3000多亩,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拓宽建设用地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开源与节流并举、新农村建设与集约用地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重民生”是今年“三农”工作的紧要大事,就是要切实加强农民就业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等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嘉兴市南湖区副区长马纪良:我们围绕构建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先行区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启动了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改革为重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制定改革试点方案和政策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使农民搬迁、住房置换等政策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符合群众愿望和发展要求,确保农户搬得起、住得进、能得益。在实施过程中,同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居民置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办法。目前,全区已启动一批以城镇社区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改革,一方面较好地盘活了土地存量,土地流转明显加快,拓展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减少了贫困户、危房户、无固定收入户和无社会保障户数量,农民直接享受了城镇改革开放的成果。
把一代人造几次房变成几代人造一次房
台州市黄岩区副区长徐建民:在新农村建设上,我们将抓好农民建房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为提高民房抗击台风的能力,减少因台风袭击房屋倒塌的事件的发生,我们采取了“强基础、控高度”的办法,指导农民建好新房。我们通过指导农民提高建设质量,控制房屋高度,把一代人造几次房变成几代人造一次房,有效提升农民房屋质量和住房水平。在村庄整治上,我们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政策,对500人以上的村,每村补助2万元,对500人以下的村,每村补助1.5万元,同时对全区的四条主要河道和六条主要道路进行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
农村金融助推人人创家业
长兴县副县长金树云:近年来,长兴经济发展很快,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信贷需求十分旺盛,“贷款难与难贷款”已成为我县农村金融工作的突出矛盾。我县首先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入手,拓展农民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推出了农民建房、农家乐、青年创业、农村党员、巾帼创业等创新类贷款业务,到去年底,共向农民贷款21.72亿元。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我县还推出了企业联保、企业股权质押、房产二次抵押等多项新的担保措施,特别是农村住房抵押办法的推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