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程益新)温岭市大溪镇陈理有1万公斤紫番薯急找买主,桐乡市高桥镇胡有根有1000公斤紫番薯出售……近日,本报连连接到读者来电反映,曾经热销的紫番薯现在逐渐无人问津,连日阴雨天气加快了紫番薯的腐烂。对此,专家称,随着各地种植规模的扩大,紫番薯“物以稀为贵”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紫番薯深加工项目仍有可为。
据了解,紫番薯学名叫富硒紫番薯,现在我省种的紫番薯基本上是“渝紫263”、“浙紫1号”等品种。它以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硒而著称,民间甚至有“要补硒不如直接吃紫番薯”的说法。
温岭市大溪镇秀岭村赵继裘,是位紫番薯种植大户。2008年,他种了150亩紫番薯,亩产1800公斤,鲜销占了60%,平均价格2.5元/公斤,并根据需求个重0.05-0.2公斤的卖给酒店宾馆,0.25公斤以上的卖给当地超市。“虽说紫番薯售价是普通番薯的好几倍,但易腐烂,我每年要损失几千块钱。” 赵继裘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按民间传统方法尝试用紫番薯酿酒,50公斤紫番薯可做10公斤白酒或15公斤红酒,与北京一家酒厂合作,每瓶0.5公斤装的可卖到29元,效益提高了3倍。
赵继裘说,现在他还加工紫番薯面包、年糕、水饺、粉丝,这些产品在温岭都卖得不错,从而提高了紫番薯的附加值。“我今年准备种300亩紫番薯,深加工要占60%以上。”赵继裘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