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林改,为返乡农民敲开创业大门

  本报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洪金亮 张健康  多年来,拥有34万人口的浙西小县、全国林业重点县——开化,每年都有8万余人外出务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用工需求疲软,大批外出务工农民提前返乡。面对大批返乡农民的就业问题,开化县委、县政府将目光瞄准了全县285万亩林地。
  据悉,该县山林估价达150多亿元,农民人均拥有10亩山林。这可是极大的就业优势和潜力所在。该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通过深化林权改革,加快本地就业转移,引导返乡农民创业,走出了一条以林改促就业的致富新路。
林权流转 拓宽就业渠道
  查德荣是开化县青阳乡旭日村的农民,有着多年外出打工的经历,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近年来,他利用该村一个小自然村整体下山脱贫之机,流转承包了其中的部分山林和林地,创办了一个种养结合、公司加农户联合经营的生态农庄——莱尔农庄。目前,该农庄已发展了5000余亩用材林、毛竹基地,500余亩名茶基地,饲养了200余头牛、羊和1万多羽鸡,去年创产值400余万元,带动当地216个农民就业,其中50余人为常年工。
  该县林山乡的操根土与查德荣一样,也是一位头脑活络又有点积蓄的打工农民,去年还在温州一家电器企业做生产主管。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倒闭,操根土只得回到老家。于是,他利用林改政策,用准备在县城购房的30多万元钱,转包了1000多亩荒芜山场,用来发展用材林、原料林、油茶低改林基地,并规划了山上种树、林下养鸡的立体经营模式。
  据开化县林业局同志介绍,与普通农民相比,返乡农民身上充分凸现出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等优势。他们在实施林地流转过程中,经营的规模都较大,在确定经营目标时,能敏锐地抓住市场前景看好的经营项目,投资林业开发,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他们不仅为其它经济主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据统计,迄今,开化县已有400多个农民工返乡兴林创业,并带动1万多个农民就业。
  林权流转已成为该县商品林营造和发展效益林业的重要形式,至今,全县各类林权流转面积达30多万亩。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生态坞建设、私人林场、家庭林场等,成了吸纳返乡农民就业的后方基地。
林权抵押 解决创业资本
  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如何破解资金瓶颈,挖掘林业发展后劲?开化县委、县政府再次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山林,一个变山林资源为创业资本的大胆设想逐渐酝酿实施。
  2006年5月,开化县被确定为全省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这不仅为返乡农民创业送上了“及时雨”,更提振了他们兴林致富的信心。之后,各种专业造林队、林业经营大户、联合公司、新型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池淮镇星玉村村民吴勇军原来在杭州做小生意,受金融危机影响,生意越来越难做,便回乡从事荒山造林。但因缺乏资金,又没人愿为其贷款作担保,最终他通过林权抵押的办法,从县信用联社贷款100万元,4000亩的造林计划得以实施。他深有感触地说:“山林可以抵押贷款,再也不用为筹资求人了”。下一步,他打算将附近林农零散经营、几近抛荒的林地联合起来,由林农出林地、他出资金,实行共同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
  据统计,目前,开化县已成功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655万元,林农用于林业生产经营的小额信用贷款927万元,实现了森林资产从“活的资源”向“活的资金”转变。
森林保险 构筑创业保障
  去年初,开化县遭受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继而又两次遭水灾袭击,共造成林业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广大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低保费、高赔付”的农业保险来降低经营风险。该县审时度势,在全市率先将林木列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按林木不同生产期的再植成本,分200-800元不同等级设保额,林农按保额的1‰交纳保费,由财政给予45%的保费补贴。该项政策的实施为返乡创业农民编织了一张风险防范网,避免了“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发生。据悉,开化县当年就有195户农户、31万亩山林享受到政策性保险,保额达到1.6亿余元、交纳保费16.38万元。
  今年,该县森林保险开始扩面增量,把全县90万亩生态公益林和50%以上的用材林、经济林都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配套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