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地方风采

东海明珠院桥镇

  院桥环境优美,人杰地灵。近年发现的东瓯王国都城遗址就在境内主峰太湖山麓大唐岭南侧。因此,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胜地遍布。主要景观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充满神奇和灵秀的避暑盛地太湖山;纵5里、横1里,现尚存水面1000余亩的台州最大内陆湿地——鉴洋湖;山形奇特、古刹千年、寺庙单体建筑高度国内第一,并载入吉尼斯(上海)记录的文化寺;风景秀美、碧波荡漾的秀岭、西溪水库,以及拥有古老传说的将军殿、鸡笼山等。为加快全镇三产和旅游业发展,镇党委、政府编制了台州市首份乡镇级旅游三产发展规划,主动衔接市区发展规划。目前,镇党委、政府正在筹建集“运动、休闲、会所”于一体、设施省内一流的“东方美地·体运中心”,总投资约7亿元;正在申报建设鉴洋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休闲名镇和台州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院桥镇位于温黄平原的中心腹地,距台州市黄岩区行政中心所在地10公里,离黄岩机场13公里,甬台温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并开设道口,是台州中心城市的西南交通枢纽。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镇政府下设4个办事处,辖4个居委会、72个行政村,人口约7万人。
  院桥镇是台州的名镇。199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农业大镇、农村集镇向经济强镇、生态工贸城和黄岩城市副中心跨越的目标,先后获得省文明镇、省工业卫星镇、省教育强镇、省卫生镇、省绿色小城镇、省“东海明珠”文化工程、浙江省“东魁杨梅之乡”等荣誉。
  按照台州市委、市政府“三个台州”发展战略和黄岩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要求,2008年,院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全镇上下凝心聚力、克难奋进,自加压力、负重拼搏,以打造富有成长力的生态工贸城和富有魅力的黄岩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努力加快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打造“实力院桥、活力院桥、魅力院桥、和谐院桥”。
特色农业 促增效保增收
  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镇政府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自2007年以来共补助各类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通过实施粮食直补、新农机补农田基础设施补助等,2007、2008两年连续实现每年种粮面积2.35万亩、产量1万吨以上,08年,全镇6500亩番茄、2640亩大棚西(甜)瓜、6800亩杨梅、5000亩果蔗喜获丰收,生产效益均比去年增长20%以上。特色农产品生产取得新成效,“晨阳”牌番茄、“鉴洋湖”牌果蔗参加2007年省农博会展销并获得全省农产品质量评比金奖;通过农业“强镇强村”评比,该镇被授予“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蔬菜)强镇”,浦口杨西合两村被授予市级“特色产业强村”。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新组建了荸荠、葡萄等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全镇合作社总数达到18家,农产品商标注册11个。镇党委、政府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狠抓基础投入,在实践中,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和标准农田建设为着力点,以品牌农业为抓手,立足生态优势,做好特色文章,打响绿色品牌。几年来,区级农业示范园区和10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产业化发展上,吸收235户种植和贩销大户开展产、供、销服务,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质带量 发展工业支柱产业
  院桥镇政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抓园区建设。镇政府加强工业服务,改变过去企业自由发展、按企业所需抓征地落实的被动状况,在城镇周边集中开辟工业园区。同时,设定入园条件,以增加技改投入、确保产出率和税收贡献率等为条件,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业层次。二抓招商引资。在引导现有企业强管理、上规模的同时,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规模企业,快速优化产业结构,扩张经济总量。三抓服务环境。镇政府职能部门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困难,为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工业经济目前已形成五金机械、汽摩配件、木制工艺品、塑料制品和文化用品五大支柱产业,产品畅销国内外。
拓展三产 加快城镇建设
  院桥镇政府树立“高起点、高标准、超前建设”的新发展观,利用院桥的区位优势,引导发展城市带经济。进一步完善商贸设施建设是提升中心镇建设层次的有效载体,几年来,该镇多措并举加快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城镇已成为承载和促进城乡发展的新平台。
  近年来,该镇两次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并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工贸城和黄岩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定位,主动接轨黄岩主城区,加快总规和详规编制,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构建“行政中心区、商住文化区、工业加工区、现代物流中心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和农业观光区”六大功能区块。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先导”的思想,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环保意识。通过文明示范镇创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治理城镇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改变镇容村貌“脏、乱、差”状况。同时,延伸整治成效,先后对6个中心村进行村庄整治,营造更好的投资、工作和人居环境。通过“康庄工程”建设,实现通村道路硬化率达100%,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城镇辐射能力。在居民生活方面,投资800余万元建成了涉及全镇68个村居的自来水工程,使近6万人口饮上了放心水。在城镇基础设施方面,先后投资3500万元,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和河道整治等,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