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卫梁
姚江舜水,茶乡之源。又到品茶时节,也许你手里的这杯茶正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余姚瀑布仙茗”。
早春品茗,闻香溯源。世界绿茶源中国,中国绿茶数浙江,浙江茶之源当首推“余姚瀑布仙茗”。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黄宗羲曾这样形容这里的美景——檐溜松风方扫尽,余姚轻阴正是采茶天。相邀直上孤峰顶,一灯儿女共团圆。
岁月变迁,沧海横流。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砺,“余姚瀑布仙茗”曾一度失传,勤劳智慧的余姚人民历尽艰辛,终于将这一历史悠久的名茶重见天日,让她以更靓丽的姿态光鲜亮世。
如今,蕴含悠久文化内涵的余姚茶叶不仅已成为当地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之一,更是四明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余姚市现有茶园6万余亩,以“余姚瀑布仙茗”为代表的名茶年产量超过400余吨,名优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增加镇、村两级集体经济收入600多万元。
第一炉香:
历史名茶 重见天日
1973年,在余姚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中出土了很多樟科植物的叶片。樟木古代称“檀”,据上古书《桐君录》(距今2000多年前)书中记载:“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专家认为,这些采集而来的樟科树叶就是祖先们的“茶叶”,古老的“河姆渡人”当时就热衷于饮茶,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早发现有饮茶记录的史实。
我国茶文化史上第一部融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于一体的传世之作《茶经》,对余姚“瀑布仙茗”亦赞赏有加,三处提到“余姚瀑布仙茗”,从茶器、茶具到茶事茶业均有出处,从而肯定了“余姚瀑布仙茗”的历史地位。在唐朝,“瀑布仙茗”还一度成为贡茶。
“余姚瀑布仙茗”的美名,不仅传遍了历代朝野,还传遍了海内外。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有个代表团抵杭访问,有关部门特意拿出西湖龙井招待,但对方却提出想品尝中国名茶“瀑布仙茗”。“瀑布仙茗”?在场人员一脸茫然。此物源自何山,出自何处?为了寻找“瀑布仙茗”,省政府发文至“瀑布仙茗”的故乡——余姚。当地政府马上派人查找资料、跋山涉水到四明山寻根溯源。终于,在梁弄镇附近的道仕山上发现了这片历经千年岁月仍存活于世的老茶树。
是让仙茗埋没于千年古籍中,还是让传奇成为可品可饮之物?1979年,当时的余姚县林业特产局技术干部在反复查阅大量资料并实地勘察后,选择梁弄白水冲附近的道士山村开始恢复、创制瀑布仙茗名茶生产工艺。“瀑布仙茗制出来了……”消息不胫而走,茶农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历史名茶,终于在1979年重见天日。
千年名茶,惊艳亮世。“余姚瀑布仙茗”的第一炉香,香气袭人!
第二炉香:
提升质量 重扬美名
自从“余姚瀑布仙茗”重见天日后,茶农们惊奇地发现:这种以往传说中“四明仙姑”采来的茶叶,别说味道大大好过于大众珠茶,市场售价更是连番几翻。上世纪80年代末期,“瀑布仙茗”凭借荣获省一类名茶的声誉,让当地茶农一哄而起,纷纷仿效,结果鱼龙混杂、良莠不分,这个好不容易挖掘恢复出来的名茶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历史名茶险遭夭折。
沉痛的教训,让余姚市的有关决策者们认识到,要使一个品牌真正立足市场,必须制订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制度。
1995年,余姚市把发展“瀑布仙茗”生产作为重要课题,并聘请了原浙江农大茶学系有关专家当科技顾问,开始了艰苦的创牌过程。为此,当地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生产企业基地面积不得少于100亩;基地必须远离沙石公路、烟尘等污染源;老茶园要求5年修剪改造一次;施肥必须用农家肥、菜饼肥等有机肥和茶叶专用肥……其次,还要严把采摘关。特一级名茶要按一芽一叶或一芽一叶初展的要求进行采摘,对不符合标准的鲜叶不予收购。
一次,原湖东林场在生产制作春茶时,由于“倒春寒”,部分鲜叶被霜击后焦掉了,如果将茶叶炒制上市,势必会影响“瀑布仙茗”的形象,最后,他们放弃了这批鲜叶,宁愿减产,也绝不以次充好。从此,“余姚瀑布仙茗”的质量开始稳步上升。
风雨过后,终见彩虹。1995年,“余姚瀑布仙茗”在沉寂了多年后再次打响,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8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银奖;1999年被认定为宁波市第七批名牌产品。
梅开二度,“余姚瀑布仙茗”的第二炉香,馨香醇厚。
第三炉香:
科技创新 续写三香
从高峰跌入低谷,再从低谷中奋起,往往更懂得珍惜。余姚人明白,要继续提升“余姚瀑布仙茗”的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1999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采取“五个手指握成一个拳头”的全面整合方式,从茶树品种更新、茶厂改造、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制定统一生产标准等一系列环节着手,实施了“余姚瀑布仙茗”品牌战略,使得余姚茶叶产业发展有了本质飞跃。同时,组建成立了余姚瀑布仙茗协会,推进“余姚瀑布仙茗”品牌有效实施。
协会成立后,就与中国茶科所等科研单位紧密挂钩,先后引进了乌牛早、迎霜、龙井43等新品种,基本形成了早、中、迟上市时间合理、新老品种搭配的茶园格局。目前,该市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茶叶基地面积1.5万亩,占全市投产茶园面积的33%,其中良种化茶园1500亩。
茶厂改造也是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该市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协会28家成员单位进行了改造,引进了全套名茶机械,从杀青、理条、揉捻到分级、包装等都做到了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名茶的质量和档次。如今,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内都设有消毒间、摊青区、加工区、商品茶制造区和包装区。无论你走到哪家茶厂内,随处可见组织结构图、生产工艺流程图等各项规章制度。目前,协会所有成员单位已全部通过QS认证。
此外,协会还通过制订《余姚瀑布仙茗系列标准》这一规范性文本,对所有茶厂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生产工艺、统一包装,使当地名优茶生产走上了标准化发展轨道。
只有不断创新品种,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从2006年开始,当地政府又投入800多万元科技经费,开发选育了黄色系茶树新品种——黄金芽茶。预计新茶上市价格可以达到10000元/公斤以上。“余姚瀑布仙茗”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至高的标准,一种“准入制”式的度量衡。目前,“瀑布仙茗”产销合作社已有成员单位28家。“余姚瀑布仙茗”的第三炉香,沁人心脾!
第四炉香:
品牌管理显成效
创品牌难,要维护好品牌则更难。从2000年到2002年,“余姚瀑布仙茗”协会成员单位从13家一跃增加到35家,但因监管力度不够,砸牌事件屡有发生。“照这样下去,协会又要垮掉了。”为此,协会忍痛割爱,请出了不符合标准的12家成员单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006年,协会制定了质量保证金制度、商品茶评审制度、巡回检查制度、包装预订制度、新加入社员准入制度以及严格的“劝退制度”,以保证名优茶的品牌质量。成员单位一旦出现违规情况,马上会被劝退出会。
在重拳出击下,“余姚瀑布仙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销售市场扩展到上海、东北等其它国内市场。短短几年,“瀑布仙茗”添金夺彩,先后获得浙江省农副产品“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称号,2006“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各项荣誉。为此,有人总结出了“杭有西湖龙井,甬有瀑布仙茗”的词句。
为了进一步弘扬余姚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宣传“余姚瀑布仙茗”品牌。2008年11月,余姚市成功举办了中国绿茶探源暨余姚瀑布仙茗研讨会,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一致认定余姚是中国名茶的故里。余姚市政府还利用各种展会、博览会、茶事活动宣传“余姚瀑布仙茗”。同时,把茶园开发成观光旅游基地,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更多城市居民通过亲手采摘、炒制名茶,了解历史名茶的制作工艺。
农耕文化发源地,绿茶历史谱新篇。“余姚瀑布仙茗”的第四炉香,香飘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