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金茹)2008年,为我们提供美味海鲜的大海是否健康?去年一年我省发现了多次赤潮?近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显示,去年我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有所好转,局部海域明显改善,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上年增加8%,四类和劣四类面积下降了15%。但污染程度仍居全国前列,大部分海洋功能区尚不能满足功能区水质环境保护要求。
甬江口、杭州湾、瓯江口水质最差
据监测,我省近海海域中首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其次为活性磷酸盐;部分海域存在石油类、重金属铅、铜、汞、溶解氧和pH等指标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与上年相比,无机氮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活性磷酸盐含量呈上升趋势;石油类污染情况有明显好转。
劣四类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甬江口、象山港、椒江口、瓯江口和鳌江口等港湾和河口海域。污染最重的是甬江口,全部是劣四类海水,三门湾和乐清湾污染较轻,仅11%—14%为劣四类海水。
嘉兴的贝类最干净
2008年,我省继续实施贝类监测计划,监测的贝类品种主要有缢蛏、泥蚶、牡蛎、花蛤、文蛤等。结果显示,贝类综合质量一般,仅3%的贝类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即可直接生食。由于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污染程度好转,嘉兴贝类生物综合质量目前全省最佳,为良好等级。
陆源排污是海域生态最大杀手
监测表明,我省北侧的长江流域和本省7大水系所携带的内陆污水源源不断注入海洋,仍是海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实施监测的我省2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有26个排污口存在程度不同的超标排放现象;13个重点入海排污口排放废水中普遍检出持久性和剧毒类物质,排污口邻近海域全部不符合所在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
全年发现赤潮29次
去年,我省共发现赤潮29次,累计面积1万余平方千米,其中有害赤潮4次,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面积赤潮3次,对我省沿海水产养殖业的威胁明显加重。
目前我省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2种之多,以东海原甲藻为主,共引发赤潮12次。赤潮高发期主要集中在5月,最长时间达31天,舟山和温州海域是高发区。
钱塘江污染物入海量下降一半多
整治工作的实施和监管力度的加强,是促进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原因。“十五”以来,我省开始实施“百亿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等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沿海各地普遍加强了对陆源直排污染源的监管,陆源污染物有所减少。2008年,钱塘江污染物入海量较上年下降了55.0%,其中氮、磷等营养盐入海量降幅达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