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浙江农能

秸秆生物气化(沼气化)利用技术

  编者按: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主要燃料。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秸秆已不再作为主要燃料,而成了废弃物。据估计,目前我省作物秸秆除1/3~1/2用于还田、氨化饲料和工业原料外,其余全部被废弃或焚烧,造成部分河道堵塞和水体污染。每到农作物收获季节,“处处点火,村村冒烟”成为农村一种特有的现象,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同时也污染了农村环境。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造福于民,我省农能部门一直在探索。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底,我省开化县试验成功秸秆生物气化技术,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沼气化)技术,是根据沼气工艺学和微生物学等技术原理,以厌氧发酵为核心并集成其它技术形成的秸秆综合利用与处理系统。该技术采用“粉碎—堆沤—厌氧—利用”工艺,方便、安全、易管理,并可根据不同原料特点,选择具体的秸秆利用与处理模式进行综合利用。本技术主要适用于户用秸秆生物气化 (沼气化) 、小型集中秸秆沼气供气工程,可利用原有沼气池,具有改动少、投资省、管理方便、一次投料长期可用、回收能源(沼气)、提供有机肥等特点,对改善农民用能结构和农村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合于容积在100立方米以下或TS浓度在5%以下的中小型秸秆生物气化(沼气化)利用工程。工艺路线如下:
  农作物秸秆主要是指水稻、玉米、油菜等秸秆,也包括青饲料或青草等,须进行粉碎或压碾预处理。工艺(I)主要适用于户用沼气池,可采用联户或单户处理模式。秸秆作为发酵替代原料进入沼气池,一般采用粉碎处理,粉碎后秸秆长度宜控制在30毫米左右,批量或一次性投料。工艺(Ⅱ)主要适用于联户或集中供气沼气池,同时应设酸化池。秸秆可采用粉碎或压碾处理,不直接进入沼气池,避免管道堵塞与沼气池内产生浮渣。
  直接进行预处理的秸秆不必晒干,但作为储备秸秆必须进行干燥处理。秸秆均宜采用堆沤等预处理。为了提高堆沤处理效果,应加入一定量的氮肥(如碳胺、尿素,加入量为秸秆量的1%-2%左右),以调节原料的碳氮比。堆沤时间须根据气温的高低有所区别,一般5—7天为宜,或等堆沤秸秆出现大量白色菌群后进入下一工艺段处理。
  采用工艺(Ⅰ)时,设计的厌氧池应具有一定的抗浮渣功能,可在原国标池型的基础上增加搅拌和回流装置。采用工艺(Ⅱ)时,须设置污水回流装置,一般采用机械回流方式,即用污泥泵进行沼液的回流。厌氧区设计时,应设置方便装卸的入孔,有利于清除浮渣或投放发酵原料。
沼气 农村生活用能
  净化
秸秆 粉碎 预处理 厌氧池 有机肥利用沼气 农户集中供气净化
秸秆 粉碎 预处理 厌氧池 出水池 综合利用
(压碾)(酸化) 泵
技术参数
  按每户每天使用1.5立方米沼气,容积产气率以每天每立方米产生0.15立方米(冬季)计算,户用沼气池容积一般要求不小于10立方米,集中供气沼气池可按每户使用5立方米进行推算。
  工艺(I)秸秆在池内的消化时间一般不小于60天,工艺(II)按产气情况或酸化进程进行调节,当产气开始下降或酸化速度较慢时可增加秸秆的供给量,如所产沼气不能完全被利用而酸化速度又较快时,可减少秸秆投入量或延长投入间隔时间,一般不按滞留时间进行计算。
  秸秆产气量可按秸秆干重(含水率90%)0.35立方米/公斤计算,根据用气量推算出秸秆使用量或需新投入秸秆量。
  采用工艺路线(II)时,酸化区与厌氧区池容按1:5比例确定。
设施要求
  厌氧池应防渗、防漏气,沼气利用时,还应安装去除冷凝水、脱硫和防止回火装置。前处理池必须具备防渗漏功能,产生的液体可自流进入到厌氧池或出水回流池内,而不要直接外排。堆放秸秆原料场地与酸化池上方应安装防雨水设施,防止秸秆被雨淋湿而产生安全隐患。
场地选择
  场地应选择有利于排水的地方,雨水等不得进入厌氧池与秸秆堆放场所,并设置防雨水设施。场地还应避开人员活动密集区或交通要道,有利于防火和管理。集中供气项目应结合消防要求增设防火设施与避雷设施。此外,秸秆利用工程应符合当地建设规划要求。
工程运行
  工程启动前,应对池体及整个工程进行验收。
  首次启动时,可加入30%左右的畜禽粪便调节碳/氮比,可缩短启动时间。启动用菌种可采用原有沼气池的污泥,加入量一般不小于池容的15%。
  堆沤预处理秸秆时,一般每7天加水并翻动一次,在秸秆上部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温与保湿,加快腐化速度。当采用全秸秆启动时,应加入秸秆量(干重)5%左右的氮肥以调节发酵原料的碳/氮比,加快工程的启动。
  采用工艺路线(II)时,秸秆经预处理后进入酸化池,沼液回流液应同时进入酸化池并淹没秸秆,秸秆应浸泡(酸化)24小时以上。
  当工程正常运行后,再次加入秸秆等发酵原料时,一般不再加入氮肥。同时加强管理,增加池内的搅拌次数,防止结壳与局部酸化现象的产生。
注意事项
  1.凡推广秸秆生物气化(沼气化)工程的地区,均应实行专业化施工,持国家颁发的《沼气生产工》上岗证上岗,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正常运行。
  2.联户或集中供气项目须专人管理,且须持国家颁发的《沼气生产工》上岗证。
  3.根据各地不同原料特点与工艺要求,每1-2年须清掏污泥一次。
  4.应及时更换脱硫剂等,使沼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5.集中供气项目须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避免发生火灾和窒息事故。
  6.沼气输气管应采用硬PVC管,并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引出走向。输气管入户后应固定在墙上,并安装“U”型压力表、开关和脱硫装置,末端再安装燃烧器具或沼气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