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马芹标 章建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绍兴这块古越大地上,充满着生机与活
力,现代农业走在全省前列。近年来,勇于创新的越乡农民,以高昂的激情创业创新,敢于实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当地政府以细致的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力助农民增收。
稳粮食、优结构、育主体、强服务、促增收,一项项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一条条切实可行的举措,成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助推器。2008年,该市农业总产值达178.14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16.1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997.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950元。
区域结构:
从细小化向规模化提升
【镜头】 近日在诸暨市赵家镇东溪村,采茶炒茶的场景随处可见。该村负责人何信传告诉记者,由于推广了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叶开采时间比往年提早10天,亩产值达5000元左右,茶农增效明显。目前,该村的1000亩茶园,有70%种上了无性系良种。据悉,到2010年,诸暨市无性系茶园将达7万亩,占全市茶园面积的60%以上,为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打下坚实基础。【现状与举措】 近年来,绍兴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干鲜果、花卉、竹木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目前,该市已建成“万字号”特色农产品基地94个,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266万亩,农业特色强县强镇不断涌现。农业产业逐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转型提升。
今年,绍兴市将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环境友好、设施精良、生产标准、高产高效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小区。同时引导加工、流通等设施农业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主体结构:
从零碎化向组织化提升
【镜头】 在绍兴县斐绿蔬菜生产合作社的500亩生产基地内,社员们忙着翻耕、播种,一派热火朝天的春耕景象。社员毛海江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加入合作社后,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走上了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道路,效益明显提高。今年,合作社打算进军农产品加工领域,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
【现状与举措】 有组织才能上规模、增效益。近年来,绍兴市以强龙兴农工程为载体,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种养大户等主体。到2008年底,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217家,连接基地552万亩,带动农户189万户,实现利润15.7亿元。全市89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8万户,61家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173.5亿元,利润7.6亿元,联结基地174万亩,带动农户50万户。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组织化、市场化、多样化发展态势。
今年,该市将继续大力发展各种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同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市场拓展广、增值水平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带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农业服务:
从阶段化向全程化提升
【镜头】 日前,一场以“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农资、送订单”为主题的农业“五送”下乡服务活动在嵊州市崇仁镇举行,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在活动现场,嵊州市农业局向农民发放宣传资料5700多份,并为种粮大户牵线搭桥,与该市储备粮公司签订了22.75万公斤的粮食生产订单。此次活动的举行,为嵊州市开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农”为农服务主题月活动拉开了序幕。
【现状与举措】 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绍兴市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为农服务。农技责任制度全面实施,近2500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有力地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到2008年,全市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28万户,网上农产品成交额达2.7亿元。农业担保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快速发展,农业服务方式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延伸,服务内容从技术向技术、信息、市场、金融等服务拓展。
今年,该市将全面推行农技人员联企业、联基地、联大户制度,逐步形成农技人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普通农户层层带动的技术推广模式。同时,深入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农业功能:
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提升
【镜头】 最近,到新昌县西山果业休闲观光园赏花、采茶的游客络绎不绝。该观光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来自旅游业的收入成倍增长。据了解,新昌县这几年在农业功能的拓展上大做文章,初步建成了“三区六中心一走廊”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形成一条长50公里、覆盖面积500平方公里的休闲农业示范带。【现状与举措】 目前,绍兴市共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333个,2008年共接待游客274万人次,旅游观光收入近4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7987人。引人注目的茶文化节、杨梅节、葡萄节、香榧节、珍珠节等各类农业节会,既丰富了农业文化旅游内涵,又推动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今年,该市将立足优势产业区域基础,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计划到2012年,建成和提升50家有特色、上档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基础建设:
从自然化向设施化提升
【镜头】 近日,在上虞市秀峰茶业合作社的茶叶基地里,一套以色列茶园喷滴灌设施正在紧张安装,近期有望投入使用。据该合作社社长闫志校介绍,该项目完成后,每亩茶园可增加高档鲜叶30%、中低档鲜叶30公斤,亩增产值1200多元。
【现状与举措】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绍兴市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化。到目前,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近27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80%以上,建成设施大棚25万只,设施栽培面积10.9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219万千瓦,水稻机插面积近10万亩,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240万亩、机收148万亩,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4%。
为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水平,今年该市将加快先进适用机械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实施设施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化水平较高的大棚基地,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实现农业增效。
创新促转型,升级促发展。如今,勤劳智慧的绍兴农民勇于创业创新,华丽地谱写着绍兴农业转型升级的文章。
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右二)在了解春耕备耕。
▲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钱建民(前排中)参观农副产品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