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甘建勇
春暖花开,“紫笋”飘香。4月20日上午,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下茶园里,除了当地农妇熟练地采着新茶外,还多了一些操着上海口音的新“茶农”。顾渚村窑头山农家乐业主老查告诉笔者,这些都是上海来的客人,今天带他们来当一回茶农。
去年,老查看到村里其他农户依托青山绿水办农家乐赚了钱,于是也对自家房子进行了改造装修,办起了农家乐,最多时能接纳游客30多人。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人一天吃住40元,这批客人总共12人,10天下来就是4800元,除去开支,10天就能到手将近3500元。
顾渚村窑头山农家乐靠山水赚钱,只是长兴农家乐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在长兴县委、县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全县已有各类农家乐220多家,床位5700多张,餐位9000多个,从业人员1500多人,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2个,省五星级农家乐4家,已认定挂牌的农家乐56家, 200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3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5亿元。
起步:在规范中提升
长兴农家乐起步于2002年。当时,小浦镇古银杏长廊旁的蒋明堂、柏成兴2户农户首先办起了农家乐餐饮饭店。
柏成兴说,当时来古银杏长廊的游客很多,但整个长廊里面没有一家饭店,一开始以为开家饭店生意肯定不错,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来玩的都是城里人,可能对食品卫生方面有顾忌,刚开张时,几乎没什么生意。”
如何走出困境?老柏首先是练好内功,把好卫生质量关,其次借助政府相关部门搞好宣传。半年之后,老柏的农家乐真的成了家里的“摇钱树”。
为了确保农家乐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长兴县政府在2005年9月1日,出台了《长兴县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又出台了《农家乐星级评定实施细则》,鼓励引导农家乐发展。
水口茅草屋农家乐是长兴第一批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目前已被评为省五星级农家乐。业主陈会棠说,一开始,政府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总觉得条条框框太多,不利于发展,现在看来,管是必要也是必需的。特别是政府注重引导,提升档次,打响了长兴农家乐的品牌。
发展:用特色吸引游客
当初,第一个住长兴顾渚村的是上海的一个姓高的老医生,他的那种出10元钱在农家吃住一天的做法,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竟会成为顾渚村农家乐吸引游客的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竟然架起了上海大都市与浙江小山村的桥梁。
79岁的王巧珍说,在上海,她常常要用氧气,走几步都很累,在长兴,她每天早上5点不到起床,爬山一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她在香港的一个朋友,本来只计划在长兴顾渚村呆两三天,后来住了半个月还舍不得走,在家里连续走路坚持不了10分钟,在顾渚,她能走40分钟,还爬山。
95%的森林覆盖率,满眼的翠绿,是让处在钢筋水泥包围的都市人流连忘返的一个主要因素,“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大城市的100多倍。”一位上海来的医生说。山区的沙性土壤使地下水的渗透率大大提高,经过沙土过滤的金沙泉水被上海客人赞许有加。来自上海的张老伯夫妇俩高兴地说:“这里空气清新,水都是甜的,又可以到周围的景点去游玩,真当开心。”
即使是冬天,顾渚村也有不少的上海客。问这些上海游客是怎么知道有浙江长兴这个地方的,他们的回答是“来过的人回去介绍的。”
收获:乐了游客喜了农家
农家乐的规范发展真正乐了游客喜了农家。农家乐不仅给经营业主带来了实惠,而且促进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据调查,小浦镇八都岕去年依托农家乐销售白果达200吨、茶叶4600公斤、吊瓜籽225吨,土特产销售收入达到了1700多万元。水口乡顾渚村农家乐去年仅土鸡就消费1.5万余只。据统计,全县农家乐去年户均营业额达30万元,平均每户的净收益达3万至4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城里人的到来,让山里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米、菜是一定要洗干净的;洗衣服跟淘米洗菜的水池是一定要分开的;粗话是不能讲的,上海话、普通话也是一定要会说的;还得经常洗手,经常微笑,当然,还得知道一些地方典故,地方的经济、文化知识……
顾渚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祁煜良说,发展农家乐8年来,顾渚村几乎没有发生过失窃事件,连打架骂人现象都很少发生。
青翠的山、甘洌的水,还有质朴的人、地道的土菜,让长兴农家乐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