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设施农业,快步向我们走来

  本报记者 金 茹 俞廷尚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温岭的瓜农们笑得真开心:通过大棚设施栽培,该市4万亩西瓜抢在节前上市,每公斤卖到了3.6元的好价钿。
  温岭瓜农的成功,只是我省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耕地资源严重短缺的浙江,快速发展的设施农业提供了又好又多的农产品,让市民的餐桌更丰富、生活更精彩,农民赚上了更多的钱。副省长茅临生近日在余姚召开的全省设施农业现场会上强调,为适应“促转型、扩内需、保增收、保供给”的要求,浙江一定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业附加值、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
  设施农业,随着现代农业的矫健脚步,正快步向我们走来。
  改季换节
大棚长出“四季果”
  说到设施农业,就得从源远流长的农业设施说起。远到建于2200多年前的都江堰,防洪灌溉,把川西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近到如今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三面光水渠、连栋大棚、机耕路等等,这些农业设施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我省发展设施农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蔬菜大棚。人们利用必要的设备、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技术,将温、光、水、土等资源高度而有效地组合,主动创造了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本来七八月才能上市的瓠瓜,现在元旦就能尝鲜;一年一季的番茄,现在一年能种三季;本应在六七月采摘的草莓,现在新春佳节就能品尝;西瓜周年生长,消费者春夏秋冬都能一饱口福……
  大棚栽培等设施农业,为作物生长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铁皮石斛生长条件十分苛刻,只喜欢悬崖峭壁和岩石缝隙的背阴处,多年来“野性”难驯,但通过组培育苗和设施栽培,在我省创造了野生铁皮石斛人工繁育的奇迹。
  设施农业逐渐打破了传统生产格局。浙江青藤公司利用大棚避雨设施栽培葡萄,有效减轻或避开了梅雨、雷雨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浙江瓜农利用海南岛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采用防虫网、薄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使种植的西瓜防虫、防病、防雨、防台风。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省的设施农业从最初的塑料大棚并且只在蔬菜、瓜果生产上应用,目前已拓展到了花卉苗木、食用菌种植及水产、畜牧养殖等各个领域,并向越冬栽培、避雨栽培、防虫网隔离栽培等综合配套方向发展。
  据介绍,在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已开始向设施环境调控、土壤特性演变、肥水管理、专用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体系。世界上果树设施栽培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日本,目前已采用工业成套设备从事水产养殖。
要地要水
荒山变成“聚宝盆”
  浙江耕地资源短缺,但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在海拔200-600米的区域有250多万亩山地可开垦,还有大批围垦海涂和新建农田。“设施农业的优势就在于能通过设施的装备和技术,在贫瘠的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有关专家表示,只要充分运用农业设施,尤其是喷滴灌,解决这些区域的灌溉、施肥等问题,就能使贫瘠的土地改头换面,成为生态优良的农业产区。
  我省不少地方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上虞市在围垦海涂上发展设施蔬菜栽培面积10万亩,成为海通集团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出口蔬菜基地。江山市3年来投入资金1.5亿元,在1.5万亩低丘缓坡上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耕地1.3万亩。余姚市陆埠镇孔岙村的3000多亩竹山装上喷灌设施后,鞭笋长度从原来不到15厘米增长到30厘米以上,亩均增收600元。嘉善农民王学东用大棚设施套种水稻和瓠瓜,去年7亩大棚收获粮食3500多公斤,瓠瓜卖了11.5万元,除去成本,年净收入达到10万元。
  余姚市临山镇农民干焕义种了近30年葡萄,装上喷滴灌后才惊觉自己过去“浪费”太多。现在,他的50亩葡萄仅一季就可节省农药成本和人工成本各1万元。采用喷滴灌技术后,余姚3.8万亩农田一年能节水380万立方米,节支增效1900万元。
  目前,我省已拥有设施农业面积127.2万亩、水产设施养殖面积24万亩,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73.57%,设施农业年总产值150亿元,平均亩产值高达8000元。
  转型升级
让浙江田野淌金流银
  茅临生指出:发展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对正处于转型升级历史关口的浙江农业来说,是一个战略选择。
  我省的设施农业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首当其冲的是资金问题。设施综合利用率不高、规模偏小、装备农艺不相配套等缺陷,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顺利发展。
  全省设施农业现场会提出了我省设施农业今后3年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省设施大棚栽培面积要达180万亩,山地竹林设施栽培面积要达100万亩,喷微灌面积要达100万亩,设施大棚栽培平均亩产值要达8000元以上,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专家认为,关键要突出示范推广作用,坚持科学规划、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主体、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原则。
  去年,中央和省财政支持蔬菜发展的1.3亿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有80%用在了设施栽培上。有关人士透露,今年这笔专项资金至少也要有60%用于设施建设,今后财政的支持力度更不会少。年初,我省还投入近2亿元用于蔬菜产业品质提升工程,进行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基地的软硬件建设。
  工商资本应成为我省设施农业的投入主体。连续几年,我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额度都保持在120亿元以上,仅杭州就有600多家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这些资金有70%以上投入生产条件较好的设施农业。工商企业的投资,不仅解决了农业的投入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及科教兴农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加强示范引导作用,我省提出,到2012年,建成100个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树立一批示范样板,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农民信箱”等载体加强宣传,扩大辐射效果,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
  当然,仅有设施的装备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与之配套的种养技术、品种和管理。日前,预算近1亿元的两个国家级课题在浙江大学启动。课题负责人张明方教授介绍,他们要研究形成一套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以后农民只要照着说明书,就能在大棚里种出高品质的瓜果蔬菜。
  广袤的浙江田野,一定会流淌出更多的真金白银。
【相关链接】 19世纪末,荷兰农民把玻璃盆覆盖在植物上,用于透光和保温,这或许就是当今设施农业的萌芽。此后,以此为思路应用覆盖材料和技术的农业生产,在前苏联称保护地栽培或保护农业,在美国称覆盖农业。当今,作为一种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大规模的现代型设施农业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而兴起的。未来设施农业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不断改进设施农业环境监控系统的性能和精度,积极寻求设施农业生产新能源,深入探索并推广无土栽培技术、温室生物防治技术、营养液及设施农业用水的净化处理与重复利用技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