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农机

水稻机插秧有望跨越式发展

  本报讯 (记者 俞廷尚) 近日,记者从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座谈会上获悉,下一步我省农机、农艺部门将通力合作,攻克技术瓶颈,进一步推进我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发展。
  会议指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水稻栽植模式创新的方向,各有关部门要以普及推广早稻机械化育插秧为重点,加快辐射推动单季晚稻、连作晚稻的机械化插秧,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育秧质量,推进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要重视农机与农艺结合,解决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问题;要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建设好育供秧中心;要与培育新型主体相结合,提升机械化育插秧的能力和水平;要在政策引导、试验示范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省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赵兴泉参加会议并讲话。
  大力推广 优势明显
  我省从2006年以来,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现已形成整体推进之势。据了解,目前全省水稻机插面积已从2006年的4.75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54.4万亩。三年中,全省累计推广高性能插秧机1373台,其中2008年新增854台,水稻机插已覆盖全省除部分山区和海岛县外的所有水稻生产县。全省已有71个县开展水稻机插示范推广工作,共建立规格化育秧点3321个,受益农户54736户。
  据省农业厅农机首席专家舒伟军介绍,这几年,我省机械化育插秧以翻番的速度发展,与机插优势的发挥密不可分。与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化育插秧具有省工节本、节约水肥、节省秧田、高产稳产等优势。如手工插秧1亩需1.5-2个工时,而采用步进式和乘座式高速插秧机作业,每亩只需0.13个和0.05个工时,效率分别提高11.5倍和30倍,同时每亩水稻插秧成本也减少60元以上。
  湖州市秀洲区种粮大户吴水荣告诉记者,2007年以前,他连续3年采用免耕直播的方式种植水稻,水稻根腐病一直是他头疼的问题。2007年采用机插后,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去年,他种植的1100多亩水稻收入超过20万元,今年早稻全部采用了机械化插秧。
  突破瓶颈 推动发展
  近年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虽然在我省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民也普遍接受了这项技术,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育秧播种均匀度不够高、播量高用种量增加、插秧机难以插大苗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机械化育秧过程中,农机大户、合作社也碰到了一些技术难题。
  诸暨恒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黄银燕告诉记者,近几年合作社机械化育插秧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同一块田长时间育秧,造成泥土流失、地力下降,影响水稻生产。她建议省里加大对育秧方式的研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武义县农机站站长李伟军反映,通过机械化统一育秧、供秧,农民的育秧风险因此转移到育秧中心上,育秧中心建设成本又高,有必要参加农业保险,提高抗风险能力。“虽然目前在水稻机插秧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我认为在浙江全面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前景看好。”中国水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水稻育插秧技术专家金千瑜说,从日本、韩国发展情况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肯定是发展方向,只要提高已过关技术的到位率,加强农机与农艺的合作研究,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一定会得到大力推广。
  合力攻关 前景看好
  针对目前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省农业厅农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机插技术推广过程中,要良种、良法、良机三配套。要加快对无盘育秧、多种育秧技术的探索,提高机械化育秧的质量。同时,农机与农艺部门要合力加强对连作晚稻机插和机插后大田配套管理技术的研究。
  省植保局有关负责人则建议在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过程中,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同时加强对育秧技术、育秧机械、植保等方面的协作攻关。
  省种子总负责人表示,在水稻品种的筛选和审定上,可以研究加大对适宜机插品种的扶持推广力度。在机插秧苗推广中,加强对育秧主体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避免因秧苗质量问题而产生纠纷,从源头上保障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顺利推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