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浙江种业转型升级之路怎么走

  本报记者 金 茹
  作为我省水稻的主推品种,“中浙优1号”利用种业体制改革后形成的新型市场网络体系,近两年迅速走向省内外广袤田野,扎根落户,繁衍子孙,2007年和2008年全省推广面积均达150万亩,在外省的推广面积也超过了200万亩。2008年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20万亩,“中浙优1号”成为我省首个自主育成、拥有品种权的推广面积超百万亩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仅省内年增产粮食7500万公斤,全国南方稻区累计推广面积近900万亩,累计经济效益达9亿元。
  小种子,大威力。日益深化的种业体制改革,使一粒粒良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展现出万千魅力。
一粒良种的万千魅力
  浙江人多地少,资源压力日趋加大,粮食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业内人士认为,在耕地趋减、人口逐增的情况下,稳定粮食生产的潜力和突破口就是提高单产。种子,则是决定粮食单产水平的关键因素。
  一粒种子究竟能产生多大的能量?上世纪70年代,现代“神农氏”袁隆平的一粒杂交稻种子为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辣椒本是效益平常的大众蔬菜,但随着皱皮椒、陇椒、太空椒、平板椒、七彩椒等优质品种的问世,以辣椒为主题的深加工、运输、包装行业不断兴起,近两年我国的辣椒及制品年贸易额都高达980亿元,给全国辣椒种植户带来直接收益270亿元。
  在我省,农民们越来越重视在多领域应用良种,并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农民通过使用“汉克”、“博纳”等新品种,3000亩番茄当季增收近3000万元。利用“绿雄90”新品种,西兰花成了宁波、台州等地出口创汇农业的主要产品之一。省种子管理站统计,近5年来,我省已推广应用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新品种5000万亩以上,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
  我省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种子储备为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去年我省遭遇前所未有的冰雪灾害,仅衢州就有2000多万株大棚西瓜和蔬菜苗受损,短短几天时间里,当地调动西瓜及蔬菜种子200多公斤,确保了救灾补播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良种也是主导产业能否成为优势产业的关键之一。省政府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为此要求到2010年,十大主导产业优质种子种苗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新一轮的种子种苗工程将着重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展开。
  为强化种业资源优势,我省的食用菌、花椰菜、小京生花生等一大批地方特色资源已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建成多个优势农作物区域性骨干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水稻种子500万公斤、油菜种子10万公斤、蔬菜种子30万公斤,可供1000万亩大田用种。
  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良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乘数效应正加倍凸现。
种业发展的一项革命
  我省每年审认定通过50余个新品种,但真正能大面积持续推广应用的品种为数不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体系与推广体系分离,造成了长期以来我省育种科研与种子生产经营的脱节现象有很大关系。
  种业体制改革后,面对种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新型种业主体充分认识到拥有优良品种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迫切渴望加强选育或拥有新品种。最近几年,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要增加育种科研经费投入,逐步加入到自主和合作选育品种的行列,现公司已有水稻、玉米、西瓜等各类作物30多个品种通过了省级审认定,今年上半年又有6个品种通过了省品种审定考察,其中近年来选育而成的中浙优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品牌”。杭州三雄种苗公司每年都要从国外引进200多个瓜菜新品种,并结合我省气候土壤条件进行品种改良,先后育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瓤西瓜、西兰花等多个省内“第一”的品种。这些新品种每年推广应用栽培面积15万亩以上,产值4亿多元,为农户年增收6000万元。
  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也在这方面积极加以引导和扶持。在安排种子种苗工程等项目资金时,集中力量,加大了对优势种子企业合作育种和育成品种推广的财政补贴。(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仅2007年,我省通过“0406”项目参与水稻合作育种开发的种子企业就有15家,合作开发投入资金200余万元。
  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种业企业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等浙江种业“老大”在各地或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代销点,打破了过去以县域为单位条块割据的种子供应体系,符合市场经济的新型市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宁波市种子公司多年来坚持走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推广新品种之路,自主研发的甬优系列杂交稻品种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推广面积达650余万亩,共增产稻谷3亿余公斤,为稻农增收6亿余元;2008年公司种业销售额也由2007年的1100万元增长到了1400万元以上。
  随着种子经营集中度的逐步提高,我省良种保障供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007年,全省各主要作物平均种子商品率为52.2%,杂交水稻种子商品率已接近100%;122家持证企业种子经营量占全省商品种子的77%,经营额最大4家企业的经营量占持证企业的35.6%。
  省农业厅制定发展规划,要继续大力扶持培育1—2个大中型综合性种子企业、10个左右区域性专业性种子企业,以及遍布各县及乡镇的种子供应网点,努力形成以大中型种子企业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性种子企业为骨干、各县及乡镇供种网点齐全的全省种子市场网络体系;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鼓励引导种子企业积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尽快发展壮大。
做大做强种业正当时
  经过两年的种业体制改革,我省种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营全面走向市场,企业主体结构有效优化,发展环境和管理体系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种业销售总额接近4亿元,比2006年增加8%。今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实现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新目标,面对这一迫切需求,站在新起点上的浙江种业做大做强正当时。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比起美国先锋等国外种业巨头来,浙江种业仍是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与国内的种业大省相比,我省种业也有较大差距。全省122家持证种子企业,只有2家企业注册资本金大于3000万元、可在全国范围设立直接的种子经营分支机构,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种子企业只有1家。外省如湖北省注册资本金500万元以上的72家持证企业中,有9家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以上,3家年销售额超亿元。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浙江是农业小省,作物类型多样,单个品种更加有限,土地和人力资源日益紧张,制繁种成本逐年增加;税收、信贷等政策导向机制尚未较好形成;我省种子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还不强;不少种子企业仓储、加工包装检验等配套设施不全,缺乏应有的物质技术装备实力。
  针对这些状况,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引导、扶持、规范、服务这四方面着手,根据我省农业发展特点、趋势、种业现状和与市场化对接的要求,以种子产业化的理念制定新一轮种子产业发展规划,特别要引导和促进蔬菜、瓜果自主品种选育创新;尽快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展示示范和种子产销交流等四大平台,构建以省级瓜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区为核心,若干个优势产区、优势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区为区域覆盖的展示网络。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推进种子产业化发展的重任最终要落脚在种子企业身上。有关人士表示,浙江优势种子企业要从“立足浙江、面向省外,瞄准国际”的战略思考谋划自身的发展,更多的企业要将理念从经营种子向经营品种转变,树立品牌意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拓展种子营销渠道,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在新型种业网络体系中,企业资本结构更趋多元化,民营和私营企业比例大幅增加,种子供需不平衡因素日趋增多,种业市场潜在风险不断增加。有关部门提议各地尽快建立种子风险储备制度,省里已于去年修订完善全省种子储备管理办法。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常规育种技术进入生物技术育种阶段。如美国先锋公司已在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和新品种研发领域投入巨资,开发出了一大批携带抗病、抗虫、耐除草剂等目标基因的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种等。这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种子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体系,拥有自主研发品种和全球营销网络。专家认为,这些正是我省种业急需加大投入开发的,也是我省种业实现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支撑点。
  [新闻链接] 由挪威政府斥资600万欧元建造的“植物界诺亚方舟”种子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种子库,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种子样本,为全球农作物品种数量的2倍,现在已接收了来自墨西哥、加拿大、菲律宾等100多个国家的小麦、玉米等25万种农作物种子样本约1亿粒。种子库温度由冷却系统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种子保存1000年以上仍能发芽。
  我国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也设有种资源储存库,目前储存50万份种子样本。中国最大的野生植物种子库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内,该种子库储存了1.3万份野生植物种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