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专版

国有农场,在改革中突围

——我省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综述

  •   本报记者 俞廷尚
    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前排左一)在金华市石门农垦场考察(资料照片)。
      近年来,我省国有农场历经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和现代农场建设,使原先多数资不抵债的国有农场,一跃成为生产全面发展、职工安居乐业的“和谐农场”。2008年全省农场实现生产总值5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国有农场职工人均工资达23458元,比上年增长22.3%。近5年,国有农场系统上交税金38.6亿元,年均增长17.2%。
    体制改革 老农场展新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农场是“高产的样板、科研的场地、技术的学校”,作为“火车头”推动着农业科技进步;改革开放初期,又率先走出了一条农工商综合经营和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成为当时我省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国有农场由于受传统体制、产业特性、经营机制、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束缚,发展遭遇瓶颈。近年来,农场的发展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省政府专门出台意见,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省农业厅和省民政厅也联合发文,推进国有农场社区建设。这为我省农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推进农场企业产权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给国有农场发展增添了活力。2001年,杭州市余杭区对所辖农场进行改革,完成了农场职工的身份置换和下属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2008年,该区组建余杭区农林集团公司,把全区农场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当年就完成经营收入7000多万元,实现利润2586万元。随着经营管理体制的理顺,农场优势更加凸显,大量工商资本投入农场。据该集团负责人介绍,到目前已引进农业项目7个,投资额达到2.29亿元,涌现出1家国家级现代示范农场和2家省级现代示范农场,实现了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格局。
      随着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省130个农场中有54个进行了整体改制,出售、破产及关停企业89家,退出国有资本2.9亿元,在册职工减少到4948人。同时,各类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企业不断兴办,使我省农场中非国有企业达到 600家,农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在社会事业方面,通过剥离社会职能,目前已有21所中小学的324名教职员工移交地方管理,42个场办卫生单位转为民办。随着农场税费改革基本到位,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化解,农场职工负担不断减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场的快速发展。
    转型升级 现代农场增实力
      近年来,我省国有农场充分利用资源、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粮食加工、蔬菜瓜果、茶叶、花卉苗木、畜牧养殖、特种水产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涌现出了32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一大亮点。
      绍兴县茶场是一家有40多年茶叶生产销售历史的农场,1993年该场与日本大石茶园合资创办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为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公司陆续向周边乡镇租赁茶园1万余亩,种植规模达到1.2万余亩,同时还每年向近万户茶农收购青叶100多万公斤。该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茶农2万余户,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同时,该场还对茶园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目前茶场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成为首批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如今,绍兴县茶场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为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场建设,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先进技术运用、生产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国家队”作用,我省启动实施了40个现代示范农场建设试点,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创新经营机制,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加强,有10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接下来,全省农场系统将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谐社会的新社区”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现代示范农场建设,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推动功能定位、经营机制、发展方式、服务重点的四大转型,促进国有农场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省农场局负责人说。
    夯实基础 产业发展添后劲
      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这几年,我省国有农场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积极争取将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体系,全面优化农场发展环境。
      平阳县第一农场海涂分场专门邀请浙江大学生态规划研究所,对农场进行全面系统规划,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土地综合利用水平。近两年来,该场投资58万元对蔬菜基地的784米河道驳坎进行修理,投资125万元建设50亩8米钢管大棚,投资50万元对道路进行拓宽、加固和硬化。今年计划再投入50万元,进行河道整治。
      在金华,该市把石门农垦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列入了2008年、2009年金华市区重点项目,并把该场6座小(一)、小(二)型除险加固水库全部纳入了“千库保安工程”。
      衢州市目前已投入1560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国有农场基础设施建设,使国有农场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
      据了解,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林渔场基础设施改善。各地也都加大了对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和投入,把国有农场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范畴,支持农场道路、电网、饮水、水库除险、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改造和生活区环境整治。2008年,我省农场新建及改造道路84公里,解决安全饮用水2488户,改造电网55公里,河道整治70公里,农场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改善民生 惠民利民促和谐
      由于受传统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有农场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凸现。为此,我省各地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着力点,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在农场职工社保、住房、增收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国有农场社会事业因此得到快速发展,一个个“和谐农场”的建立,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为统筹解决农场职工生产、生活困难,龙游县把农场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专门划拨资金1300万元,规划建设安置房20幢,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安置职工146户,同时对原基础较好的8幢公寓楼、156户住宅进行适当维修,彻底解决了农场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同时,该县还一次性划拨安置经费380多万元,缴清了农场退休退养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目前,该县农场基本落实了对农场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职工生活无后顾之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县还积极引导职工实现再就业,鼓励职工自主创业,通过统一规划养殖园区,新建猪舍60多幢,因地制宜发展养猪业,目前已有30多位职工办起了养猪场,实现了二次创业。“现在大家都有养老保险,农场还帮我们养猪创业,我们干劲足了,与农场、邻里的关系也更和谐了。”该县团石农垦场职工老李说。
      据了解,到2008年,我省国有农场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0.1%、80.9%,三年来新建职工经济适用房(安居房)21.3万平方米,完成生活区整治15个,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场社会的和谐稳定。
      历尽沧桑展雄风,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改革中突围的我省国有农场,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迈出更加稳健的发展步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