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是“国家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中国出口茶生产基地”、“联合国绿色
产业示范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强县”,并获“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称号。
目前,嵊州市的茶园面积、良种茶面积、茶叶总产量、茶叶总产值、龙井茶产量、绿茶出口量、出口总值、茶农户数、初制茶厂优化改造数量、龙井茶加工机械数量等10个方面名列全省第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和珠茶生产、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7.92万亩,外拓茶叶基地30多万亩;去年茶叶总产量2.26万吨,总产值5.1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8%。其中龙井茶产量5400吨,产值3.93亿元,分别占全省龙井茶产量产值的27%、19.4%;年加工出口珠茶6万多吨,占全国珠茶出口量的60%左右。全市有8.2万户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占农户总数的47.3%。
发挥资源优势,创建越乡品牌
自然环境优越。嵊州四面环山,四江汇聚,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茶园多分布在海拔300~500米的丘陵山区,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优越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嵊州就有种茶、采茶、饮茶的习俗;唐朝茶圣陆羽、高僧皎然等为嵊州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宋朝嵊州设立了茶叶贸易的官方管理机构“茶事官置司”;清末,“前冈辉白”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嵊州三界创办了浙江省茶叶改良场。
创建越乡品牌。1998年嵊州市注册了“越乡”茶叶商标,并作为全市龙井茶品牌。越乡龙井因其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嫩黄,内质香气馨郁,滋味醇和,经久耐泡,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先后获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等荣誉,30多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
编织市场网络,培育越乡名牌
多管齐下打响品牌。1998年以来,市政府出资2300多万元开展了系列“越乡”品牌推介活动:共举办11届越乡龙井炒制大赛,与省厅联办2届扁形名茶炒制大赛和1届机制龙井茶大赛,到山东、北京、上海等地举办越乡龙井展示展销会、茶艺茶道表演等60多场。2004年,茶王陈国仁参加中法国际茶文化节表演龙井茶炒制,为越乡龙井开拓欧洲市场作了很好宣传。
不断健全市场体系。全市先后建立了15个产地名茶市场和28个茶青市场,在上海、北京、山东等29个省(市)开设直销窗口300多家、越乡龙井专卖店45家,同时在家乐福等50家大型超市设立专柜。今年3月,嵊州茶叶城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5600平方米,成为全国龙井茶的主要集散地。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已在摩洛哥、法国、马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设立6家办事处和境外公司,形成了由茶青市场、产地市场、中心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配套的“五市联动”销售网络。
夯实产业基础,壮大越乡名牌
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化。通过政策引导,全市累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8.2万亩,建立的崇仁民胜省级现代茶叶示范区成为全省名茶高产高效典型。
不断加快标准化生产。全市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有 6家企业获得 ISO9001、ISO14000、HACCP质量体系认证,14家通过QS认证,11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4个基地获得IMO国际认证。
切实改善名茶加工环境。全市已建成名茶加工集聚区62家,优化改造初制茶厂464家,创建省级示范茶厂3家,拥有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3家,绍兴市级9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0家,茶叶专业合作32家。
全面加强品牌化管理。嵊州市成立了越乡名茶协会,制订了《越乡名茶协会章程》、《越乡商标管理办法》、《越乡龙井包装管理办法》、《越乡龙井包装印刷合同》等制度,采用“越乡+企业商标”形式运作,实行品牌、标准、包装、标识、宣传、监管的“六统一”行业管理。
制订发展规划,提升越乡名牌
嵊州市已制订了《嵊州越乡龙井品牌规划方案》,并出台优惠政策,落实专项资金,通过实施品质提升、品牌铸造、龙头带动三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茶叶总产量2.5万吨,产值8亿元,其中龙井茶产量6500吨,产值7亿元。
品质提升工程: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万亩,建成名茶加工集聚区100个,省级示范茶厂10家,新增通过QS认证企业40家。
品牌铸造工程:在全国开设越乡龙井专卖店200家,打进1000家超市,扩大销售网点,并不断开拓境外市场。
龙头带动工程:培育3-5家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建嵊州(中国)茶叶城;培育5-10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产业链。
色绿、香高、味醇、耐泡
浙江嵊州—全国最大的珠茶集散中心浙江嵊州—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产地浙江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