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产量很重要 质优价更高

——嘉兴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屹峰说增收

  本报记者 金 茹 实习生 韩佳楠
  编者按: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达到9258元的基础上,今年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连续24年“领跑”全国各省、区的情况下,今年能否继续走在前列?促农增收是硬道理,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城乡社会稳定和谐的大问题。省农业厅年初提出了今年全省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加50亿元以上的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围绕“六大提升行动”和十大促农增收举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创造和丰富了促农增收的新举措、新经验、新典型、新成果。本报从本期起开辟《农民增收样本》栏目,为促农增收添薪加油,为农民兄弟提供可看、可信、可学、可做的增收样本。
  钢管大棚里整齐地排着一列列葡萄架,叶片下一串串圆柱形的葡萄颗粒均匀、鲜绿欲滴。站在嘉兴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虽然葡萄还未成熟,但记者似乎已品味到了丰收的甜美。合作社理事长朱屹峰告诉记者,这里的葡萄亩产量为1250至1500公斤,只有别人的一半;去年他的10亩葡萄亩产值却都超过2万元,而其他地方农户种植的同是藤稔品种,亩收入仅在8000元左右。
  据悉,嘉兴市场上优质葡萄每公斤售价已从2006年的12元上涨到了去年的24元,但中低档品种却每公斤下跌了2元。今年5月份,绿江合作社的早熟葡萄天峰、京亚等上市,每公斤卖到20多元,上门收购的商贩排起了长队。朱屹峰说,优质可优价,优价能增收;产量再高,如果质量低劣,不仅卖不出好价钿,就是贱卖、白送也不一定能脱手。种水果,一定要追求高品质。他对即将到来的葡萄销售旺季胸有成竹,就算今年嘉兴葡萄总产量增加了30%,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绿江合作社凭产品的质量优势,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让“争气产品”卖出好价钿,达到增收的目的。“品种不是我们培育的,但我们可以根据品种特性找出最适合的栽培方式,把产品的优良品质发挥得最好。”过去,朱屹峰的葡萄都是采用巨峰和红富士苗嫁接,产品每公斤售价在6至10元间。2005年,朱屹峰引进国外的SO4、5BB砧木嫁接技术,虽然成本高了,但葡萄抗病性好、果实大,售价每公斤达16元。去年,绿江合作社基地的1086亩葡萄采用新砧木成功种植了醉金香、美人指等新品种,亩均收入都超万元,最高达到2.5万元。
  在基地里,记者看到这里的葡萄种植有明确的标准:每株葡萄8个枝条,每个枝条上12个叶片,每串葡萄穗750克至1000克,穗粒控制在50至60粒。朱屹峰说,这看似简单的标准,要做到并不容易。藤稔品种一般每穗100粒左右,要达到最佳口味就要剪掉一半的果实,有很多农民在参观时惊叹基地的葡萄好,回到家拿起剪刀来手就“软”了,疏果狠不下心。说起这,朱屹峰颇有点“恨铁不成钢”。朱屹峰告诉记者,这些标准是他经过3年试验才总结出来的,只要照着做,种出的葡萄品质绝对有保证。
  为帮助村民们种出“争气葡萄”,朱屹峰每天天不亮就去实地给农户指导,并定期通过农民信箱、橱窗信息栏、村报等为农民发送技术信息。他还打算建立一个集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葡萄基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做。他希望有一天,当周边大中城市的人们要买最好的葡萄时,都会想到嘉兴绿江合作社的江南牌葡萄(《葡萄提质增收窍门》刊第4版)。【专家点评】 省农业厅水果首席专家孙钧:当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形势较为严峻。组织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品牌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推进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积极的作用。朱屹峰培育的“江南”葡萄广泛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产品档次,效益凸显,是提升品质促增收的具体表现,值得广大农民借鉴学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