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都说就业难,当众多大学毕业生把目光瞄向城市时,殊不知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一样有用武之地,一样可以大显身手。且来看看这些大学毕业生,他们与鸡鸭猪打起了交道,在投身养殖业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收获着成功和快乐。
80后女大学生成了“鸭司令”
创办养鸭合作社,两年实现产值3750万元
3名“80后”女大学生,到苍南山区养起了鸭子,还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她们投资创办了苍南县樱桃谷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短短两年间总产值达到3750多万元,给当地农户带来了380万元的养殖利润。
林爱心,合作社总经理,负责合作社整体运作。2002年,林爱心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福建一家服装公司从事行政管理。但每次回老家探望家人,看到家乡人的状况,她的心里都会萌发带家乡人致富的念头。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林爱心得知家乡要成立樱桃谷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带动山区农户养鸭致富,正在寻找投资者。她认定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便辞职回到了家乡。“那种臭臭的气味,真的不是一下子能接受的。”27岁的阮海燕,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进鸭棚的感觉。阮海燕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工作。2007年,她应聘到合作社,负责饲料的总调度、鸭苗的发放和成品鸭的回收。阮海燕说,工作分工需要她与农户打交道,鸭苗众多,给农户发放时难免多了少了,有些养殖户会投诉,有的甚至在电话里开口就将她痛骂一顿,好几次还把她给骂哭了。然而她很理解农户,她说,农户养鸭的几万元钱多是东凑西借的,急于回收成本,她能理解。
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张雪丹是玉环人,她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到苍南与鸭子结下不解之缘。张雪丹在合作社负责财务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已为农户增加了将近150余万元的收入。”她的话里带着自豪。
经过几年的摸索、磨合,如今,三名大学生已跟当地农户配合十分默契,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养鸭行列中。合作社为了带动更多农户通过养殖致富,制定了一系列合作方案,通过基地联结的模式与各乡镇养殖户签订购销合同,做到“五统一”服务:统一引进和发放鸭苗,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成品鸭,统一结算资金,以确保养殖户的利益。
问及三个女孩是否会一直从事这个行业,林爱心坚定地说,不仅会做,还要做得更好。如今,三个女孩在合作社都持有一定的股份,随着基地稳步发展,她们还制定了今后三年的发展规划:到2011年,要让全县樱桃谷肉鸭饲养农户突破3500户,产值1.08亿元,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900万元。
(张银燕)
大学生村官带着乡亲养肉牛
浙江林学院毕业生黄勋,2007年毕业后回老家永康市西溪镇西溪村当了一名村官。自打当上村官后,黄勋一直在考虑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经过调研,他认准利用当地茂盛的草木资源养殖肉牛,应该是条好路子。
可要想让村民养牛,必须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于是他决定自己先试养,如果效益好了,大伙自然会跟着养。通过多方努力,他筹集了5万元启动资金,到山东采购了价值3万多元的优质肉牛,包括夏洛莱、西门塔尔、鲁西黄牛等,还种了近10亩黑麦草等牧草,作为肉牛过冬的储备饲料。
在不少村民眼中,黄勋养牛的方式也很奇怪:他一大清早就赶着牛外出吃草,下班后则四处找鲜草料或买豆饼作牛的饲料。
黄勋说,他探索的是生态养牛法:“通过开发荒地,种植玉米、牧草等,综合利用杂草、牧草、农作物秸秆,配合一些米糠、玉米粉等精料作为肉牛饲料;肉牛粪便既可用于养鱼、虾等,也可作为农作物的生物肥料,从而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
按照目前市场价估算,他存栏的肉牛价值已超过5万元。而且,听说他用生态方式养牛,周围的肉牛商贩不断来打听黄勋何时准备出售肉牛。但黄勋并不准备出售,他希望把规模扩大一点,再办一个专门出售牛肉制品的“牛庄”,做牛肉的深加工并专门销售自己的品牌生态牛肉。
看到黄勋的肉牛养得不错,周围很多农民都来取经,有的干脆跟黄勋一起做起了“放牛娃”。西溪镇下赵村农民黄晓波、黄奋勇参观了黄勋的养牛场后,就决定跟黄勋一起养肉牛。黄勋挺高兴,帮他们联系了种牛,还帮他们选择了场地,并指导他们在荒地上种了近20亩黑麦草。如今,黄晓波、黄奋勇已拥有46头良种肉牛、10头驴和2匹马。
黄勋打算,要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生态养殖肉牛的经验推广给村民,带动更多村民养牛致富。
(陈胜伟)
就业不走寻常路回家养猪奔“钱”程
庆元县岭头乡下庄村是个人口不到200人的山村,在这个相对闭塞的小山村里,考上大学的吴增荣曾让村民们津津乐道好一阵子,那是全村的骄傲,而现在,大学毕业的吴增荣又一次成了谈资:因为他回家办起了养猪场,谋了份在大家眼里并不“体面”的职业。
“大学生养猪,我们还是头一回见。”“大学生嘛,应该是坐办公室的,咋能整天待在猪圈里?”“自己创业也算一种途径吧,毕竟现在‘铁饭碗’也不好找”……村民们有鼓励的,有观望的,也有看“好戏”的。
吴增荣学的是广告设计专业,2007年毕业后,和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他也曾尝试过考公务员,曾去一些企业面试,他也想让父母过上村里人以为“体面”的好日子,但现实的挫折让他不得不转变就业观念:“既然就业这么困难,那就自己创业吧,只要努力付出,总能走出一条路的。”
但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创业谈何容易。就在吴增荣苦寻创业门路时,他听闻邻村有一家人2007年养猪挣了几十万元。这个信息让他心里一亮:现在政府对农业这么重视,扶持力度这么大,应该能走出一条致富路来。
可要办猪场,光靠家里的一点积蓄远远不够。吴增荣只好向亲戚们借钱,再加上向银行贷款,总算暂时将资金问题解决了。2008年,吴增荣租用村里的一块空地,盖起了猪舍,正式做起了他的“猪倌”。
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吴增荣一边通过上网查资料、购买书籍,自学养猪技术,一边向乡里的技术员和邻村的养猪专业户请教。刚开始,他只养了十几头猪,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实验猪”。每天,他都花大半天时间呆在猪圈里,不是给猪喂食,就是琢磨怎么让猪长得更好。母猪产仔时,他和父亲轮流守夜。
虽然大学毕业已三年,也做了一年“猪倌”,但吴增荣看起来还像个腼腆的大学生。不是亲眼所见,确实挺难想象这么一个干净帅气的小伙子成天在猪舍里喂猪的样子。但他已非常习惯这样的生活,他说:“也许养猪在有些人眼里是个脏活累活,但在我眼里,猪很可爱,我现在的生活很充实。”
吴增荣的父母全力支持儿子创业,他们并不觉得儿子大学毕业养猪“可惜”。朴实的老父亲说:“儿子这么有主见,而且这么有信心,我们很高兴,也相信他一定能把养猪场办好。”
目前,吴增荣的养猪场存栏大小生猪100多头,包括良种母猪20余头。除了养猪,他还种上了黑麦草、紫云英等,用来作猪饲料。同时,他还利用岭头乡是高山花菜种植基地的优势,收购花菜叶作饲料。
吴增荣说,接下去他打算扩建猪场,养殖不同品种。他说,只要踏踏实实走下去,他一定能走好他的创业之路。 (吴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