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浙江农业上半年亮点纷呈

  本报记者 袁 卫
  如今,2009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半年来,我省农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条件下,大力开展农业六大提升行动,实施促农增收十项举措,从浙南到浙北、从沿海到山区,处处呈现出农业发展的喜人局面,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亮点一:
  粮食生产稳步推进
  近日,三门县六敖镇马庄村村民王从富整日忙碌在水稻田里,他的1505亩早稻已经抽穗,丰收在望,联系收割机械、准备晚稻生产等许多事情都等着他去做。望着满目葱绿的早稻迎风舒展,王从富信心满怀:“今年肯定会有个好收成!”
  记者从三门县农业部门了解到,三门县今年早稻播种面积达8160亩,比去年增加6500多亩,创下1997年以来早稻生产的新纪录,远远高出台州市对该县3000亩的考核指标。“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和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王从富说,中央、省、市、县各级种粮补贴加在一起,他每亩最多可领取290元的财政补贴,该县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和土地流转工作也为他规模种粮提供了条件。据介绍,该县今年的8160亩早稻种植面积,全部集中在26位种粮大户手上,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的种粮大户成为该县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机械化插秧、直播、抛秧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以推广。
  三门县是我省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今年我省早稻种植面积比去年有较大增加。预计晚稻生产的种植面积也将有所增长。
亮点二:
  提升行动效果显著
  自6月初上市以来,经过持续1个月左右的采摘和销售,丽水市莲都区杨梅销售目前已基本结束。据统计,该区1.32万亩杨梅今年总产量为5320吨,比上年增产59%;销售均价为每公斤7元,比上年上涨25%;总产值达3724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紫金街道黄泥墩、岩泉街道枫树湾等管理水平较好、杨梅品种较优的杨梅专业村,由于开展了采摘乐等休闲观光活动,杨梅产值甚至是去年的3倍,效益之高创下历年之最。
  莲都区的梅农是我省实施农业六大提升行动的直接受益者。今年初,省农业厅为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服务和管理六大提升行动,促进了农业发展理念、增长方式和农业功能的转变。莲都区农业局水果站负责人介绍说,今年该区推广应用疏枝疏果、高产优质栽培和绿色、无公害等标准化技术,大大提高了杨梅的品质和产量。随着果农精品意识不断增强,杨梅的包装日益精美,销售价格也随之上升。此外,该区举办了一系列杨梅品评推介活动,吸引了各路商家和众多游客,提高了杨梅知名度,拓宽了销售途径。
亮点三:
  茶农增收形势喜人
“现在茶叶早就卖完了,今年我的4亩茶园收入5万元。”嵊州市王院乡王院村村民邱顺祥告诉记者,他的4亩茶园种植的全是白茶,每公斤售价在800元以上,今年都是外地客商上门来采购的。他说,为了不使家里的炒茶机闲置,他除了炒制自己茶园的白茶外,每天还外出收购25公斤左右的白茶青叶进行加工。他还买了一台茶叶包装机,并注册了“百丈飞瀑”商标,实现了白茶炒制、包装、销售“一条龙”,“茶叶增收十分明显,明年的生产和加工规模肯定还要扩大。”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到5月底,我省春茶生产已全面结束,据9个主产市统计分析,今年全省春茶总产达7.6万吨,产值达65.7亿元,与上年同期同口径统计相比,增产5.1%,增值20.7%,春茶一季产值已接近去年全年总产值,为我省近10年来春茶增收幅度最大的一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