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道德法制

“包产包销”作幌子推销卖了菜种玩失踪

农户购种要多长心眼

  红甜菜喜获丰收,可菜农心里却很苦。因为,当初答应“包产包销”的种贩“失踪”了。
  去年秋天,上虞市的顾师傅在农场偶然碰到了收购花菜的菜贩应某(慈溪人)和韩某(东北人)。两人向顾师傅推荐种植荷兰红甜菜,并称该红甜菜种植简单,亩产可达2500公斤,成熟后全部由韩某按每公斤0.6元负责收购,并出口到国外。顾师傅一听心动了,他和其他5位同样感兴趣的菜农一商量,向应某买了这批种子,种植了70多亩红甜菜。在整个过程中,6位菜农始终未向当地农技部门了解是否可种,市场如何?也没和韩某签订有关收购合同,也没到工商部门备案。
  转眼到了今年5月,红甜菜大获丰收,可韩某却“失踪”了,就连应某也联系不上了。由于红甜菜不太适合浙江人的口味,找不到销路,眼看着套种的西瓜秧逐渐长大,红甜菜必须尽快收割。于是,顾师傅狠狠心,将其中一部分红甜菜拔去,送给养牛场喂牛。
  心急如焚的菜农们来到当地工商部门举报。通过一番周折,最终找到了“失踪”多日的韩某。双方达成了赔偿协议:按照当时购买种子的数量进行赔偿,每一包赔偿70元。6位菜农共获得8000元赔偿。
维权提醒:
  据了解,类似的事情在上虞已发生过多起,最典型的是种植芦荟。一些不法商人向农户推销时称,种芦荟可赚大钱,并承诺包产包销,待芦荟成熟时,这些不法商人就玩起失踪。不知情的农户盲目购买隐含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农户在下单前要向当地农技部门咨询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下单时要签订合同,到工商部门备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谢灵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