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网络问政”亟须突破“信任关”

  近年来,“网络问政”正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和广阔的前景。然而“网络问政”尽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在总体效果上却与公众的期望有着不小的差距。据调查,相信“网络问政”能解决问题的仅占15%。
  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公众之所以对“网络问政”的效果持观望、质疑态度,主要源于三大原因:一是不规范。官员能否真心实意地倾听和尊重网络民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员自身素质,带有某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二是不透明。对于网民反映的诉求,到底该不该、能不能解决,以及理由、过程和结果等等,缺少必要的发布和互动平台,往往让公众一头雾水。三是没保障。由于缺乏硬性约束和惩戒措施,官员对“网络问政”无所谓责任,自然也就无所谓压力,造成网民诉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此可见,“网络问政”要突破“信任关”,就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既要将“网络问政”纳入正常有序的运转轨道;也要从法治的高度,明确官员必须履行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确保“网络问政”问而有力、问出实效。
(摘自《河北日报》 张森林/文 2009年7月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