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浙江海洋60年

舟山

海洋渔业方兴未艾

  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是我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近年来,舟山市围绕“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要求,积极推进海洋渔业发展,出现了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渔业生产保持平稳、渔民收入稳步增长、渔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去年,舟山市海洋经济增加值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全市渔业总产量125.52万吨、总产值80.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2.94%;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1738元,比上年增长17.17%,再创历史新高。
优化结构提升产业素质
  面对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生产空间缩小的困境,舟山市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几年来,该市大力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从2001年10月至今,全市已累计调减渔船2100余艘,转产转业渔民1万余人。同时积极引导国内捕捞渔民调整作业结构,减少耗能高、破坏资源严重的拖网类作业,发展节能型、资源选择性的流、钓、围网作业。
  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推广健康、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加大育苗、养成科技攻关力度,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6.77万亩,已形成了以大黄鱼、梭子蟹、对虾和贻贝为主的舟山特色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同时,鼓励和扶持渔民发展休闲渔业,到2008年,该市创办上规模休闲渔业企业46家,其中21家被列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年产值近亿元,成为舟山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引导远洋渔民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项目,使远洋渔业成功实现了生产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稳健增长,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8年,舟山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渔都”称号,进一步扩大了舟山渔业的影响。
  今年,舟山市将加快捕捞渔船技术改造步伐,重点研发推广节能型、资源环保型、经济效益型渔船装备及生产技术。引导海水养殖业向浅海拓展,突出名特优势和生态养殖,开展建设海洋牧场和观赏鱼等新兴养殖产业,探索开拓养殖业发展新的领域。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这一目标,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精深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着力开发国内市场。同时,继续加快对渔船的更新改造,积极培育远洋渔业龙头企业,提高捕捞水平,提升渔业产业素质。
夯实基础建设现代渔港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时期。“十五”时期全市新建、扩建各类渔港项目10个,累计投入资金2.95亿元;“十一五”省标准渔港建设规划实施以来,舟山市有20座渔港、23个渔港项目列入规划,总投入资金将达12.41亿元。目前已有3个国家级中心渔港项目、1个一级渔港项目在建,已投入资金1.26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中心渔港为龙头,一、二级中心渔港为骨干,三级渔港和天然避风岙口为基础的渔港经济区体系。
  目前,全市已改造养殖围塘近2万亩,建成养殖大棚10万平方米、高位池精养面积2000多亩,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3.8万亩,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中心渔港为龙头,一、二级中心渔港为骨干,三级渔港和天然避风岙口为基础的渔港经济区体系,有效增强了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渔港经济的发展。
  今年,舟山将进一步抓好标准渔港建设,深入开展养殖塘标准化建设,稳步发展工厂化养殖设施,夯实渔业产业基础。
强化监管保障安全生产
  为保障渔业生产安全,舟山市积极探索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新办法,目前已基本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公司)到每艘渔船的安全管理体系,涌现出了嵊泗黄龙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新模式等值得推广的管理模式。
  “科技兴安”工程的实施,使舟山渔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目前,市级渔船管理指挥中心平台已基本建成,县(区)级、重点渔业乡镇(街道)指挥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全市已安装渔船防碰撞系统(AIS)终端设备5858套、渔船卫星监控系统终端4855套,已在渔船管理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渔船船长“面对面”安全教育活动,近两年来全市60马力以上渔船船长“面对面”教育率每年达100%,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和实操技能进一步提高。同时,该市海洋渔业执法部门加大了渔业安全执法检查力度,专门开展了针对帆张网、蟹笼等高危作业渔船的专项检查行动,及时排查事故安全隐患。同时,该市相关部门还加强了渔业海上应急救助和抢险救灾工作,2002年至今,全市共实施海上救助576起,救助渔船578艘次、渔民2478人次,挽回经济损失1.5亿元。通过不懈努力,舟山市渔业安全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2008年渔业水上安全事故各项指标严格控制在省控指标之内,几年来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