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何晓玲) 近几年来,随着茶油市场的好转,我省油茶业产销两旺,有效拓展了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创业致富途径。副省长茅临生在省林业厅近日上报的一份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中批示,要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对策措施,加快发展油茶产业。
五大因素制约产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油茶面积250万亩,其中常山等25个欠发达县的油茶面积占90%。据省林业厅介绍,目前,我省茶油的生产成本是每公斤40元左右,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油茶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五大因素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
一是机械化程度低,经营粗放。由于适于油茶等山地作业的机械设备欠缺,人工劳作强度大,加上大部分油茶老产区为非良种化的油茶林,导致不少油茶林长期疏于管理,树龄老化,荒芜严重,收益偏低。据悉,目前我省油茶林平均亩产茶油仅为3公斤左右,效益不足100元,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由此带来标准化栽培、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管理进展缓慢。
二是生产组织形式落后,制约规模化经营。目前油茶林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一袋油茶籽要摘七八块山”的现象普遍存在,规模化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生产需要。
三是良种化滞后,科技水平不高。我省油茶良种基地(采穗圃与无性系母树林等)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良种覆盖面有限,应用进程缓慢。此外,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油茶良种苗的售价高达每株6—8元,且不对外省供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油茶良种化进程。在茶油加工方面,全省油茶加工企业沿用土榨和热榨两种传统工艺,较为先进的茶油冷榨工艺还处在研发阶段。
四是上规模的茶油加工企业偏少,缺乏响亮的品牌。虽然近几年我省茶油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总数已达232家,但上规模、上档次、有品牌的企业数量少,90%以上是微小型加工企业,至今未见亿元企业,“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上未有零的突破。部分地区80%以上的茶油是小作坊土制加工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五是加工企业原材料严重不足。由于省内油茶林大部分是低产林,加上微小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带来加工企业产能过剩,原材料严重不足,几乎所有茶油加工企业的年加工时间都在3个月以内。去年,有3000吨产能的天台康能保健食品公司,动用数十名采购人员,到江西、湖南、安徽等产区收购原料,但最终该企业仅加工了2个月,生产量只有80吨。
五大对策谋求发展之路
针对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五大制约因素,省林业厅提出了应对措施。茅临生要求各地抓好落实。
一是把抓改造低产林作为突破口。据调查,油茶低产林改造不仅投入少,而且见效快。与新种植的油茶林相比,低产林改造总投资可节省一半左右,投产时间可缩短40%以上,盛产期可提前3—5年。在当前国内油茶产业普遍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下大力气抓好低产林改造,对于提高我省油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加大林道建设力度,推行基地化生产。加大适应我省林地条件的林业机械创新研发力度,研制油茶基地机械化生产作业所需的技术和装备。通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和工商资本建设规模基地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于油茶初次投入较高,产出周期长,新品种油茶从栽植到稳产期每亩需投入1500元左右,低产林改造每亩需600—800元,每个标准化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基地的投入高达200万元。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方式,加快推广油茶栽培先进技术,提高油茶产业的发展活力。
四是抓好油茶业发展布局和规划。企业要根据产能和市场需求,确定基地发展规划和建设规模,避免一哄而上的局面,防止发生林贱伤农现象。要运用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处理好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油茶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欠发达地区的富民工程来抓。在主产区建立产业基地,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是制定茶油的产品分类、分级标准,提高油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油茶门类繁多、品质不一、价格混乱,消费者难辩真伪。建议质监部门、林业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尽快出台产品的分类、分级标准,积极引导我省油茶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