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现代农业的新曙光

——聚焦大学生农村创业(一)

  本报记者 金 茹
  在宁波市鄞州区,中文系毕业的女大学生任仁波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把144亩葡萄园打造成了云龙镇农业头块牌子,她注册的“紫串”商标已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品牌。
  如今,浙江广袤的田野已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他们有的成了合作社社长,有的成了“养殖大王”,有的成了农产品销售行家。在嘉兴,今年就有55名大学生投身农业;在鄞州,两年内有13位大学生成了新型农民的代表;在遂昌,已有20余名大学生“村官”投身红提种植、野兔养殖、网店经营、农家乐等多个产业。难怪在7月底召开的全省农业局长会上,说起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局长们如数家珍,兴致盎然。
  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认为,大学生投身农业,不仅开辟了一条人才通向农村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承载起了浙江农业的新希望,这是现代农业的新曙光。
他们被现代农业深深吸引了
  憨态可掬的狐狸,仰望着熟紫的葡萄,嘴角流下馋人的口水——画在葡萄园工作用房墙壁上的卡通画,和连片的高标准温控大棚葡萄基地,在鄞州农业示范园上千亩绿油油的水稻田中特别抓人眼球。难以想象,戴着金边眼镜、穿着旗袍式短裙、活脱脱一个“邻家女孩”的任仁波,就是这个基地的当家人。
  1999年从宁波教育学院毕业后,任仁波做过文员,当过老师,开过小店,虽然赚了一些钱,“但总觉得没有找到创业的方向”。2006年,鄞州区出台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任仁波觉得终于有了奋斗的目标:“国家这么重视农业,只要好好干,一定会有所作为!”她在云龙镇陈黄村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立志大干一场。
  刚入门的任仁波什么都不懂,但心气蛮高。她义无反顾地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建起了成片温控大棚,基本不打农药,施肥也多施有机肥。两年前对农业一窍不通的她,现在俨然成了葡萄种植行家。今年,葡萄园首次挂果了,亩产达2000公斤,葡萄果实饱满、甜度高、卖相好。任仁波估计最多三四年就能收回成本。“农产品的市场很大,农业增效的潜力也很大,只是需要有人去挖掘、开发。”今年3月,由9名20多岁的女大学生共同组建的嘉善蒲公英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专门种植奥运蔬菜,仅3个月销售额已达4万元。女大学生们说,给合作社取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要像蒲公英一样,在农村土地上播种、开花……
他们投身农业闯出了一片天
“我们有知识有活力,到农村创业,大有作为。”对这一点,遂昌县龙洋乡龙口村大学生“村官”章谦深有体会。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2007年,章谦到龙口村任职不久,就发现村里的传统产业——蜂业正在逐渐衰落,许多蜂农打算另寻致富门路;但他又发现,当地用传统方法制出的纯天然蜂蜜不仅口感好,而且价格实惠,很多外地人托人来买。章谦意识到,这并不是产品问题,而是缺乏商品理念,组织化程度不高、营销能力不强的问题。如果他以自己的强项帮助蜂农振兴蜂业,无疑是一条帮助农民创业增收的好途径,更是践行自己创业理想的好时机。
  2008年,章谦组建起了龙洋乡泉之绿生产合作社,成了蜂农的“老大”。他把蜂农集中起来,统一生产标准、加工工艺,并注册品牌“泉之绿”。仅仅一年,章谦从不懂养蜂向老蜂农请教,变成了自己钻研养蜂技术传授给蜂农。80岁的西滩村老蜂农黄宗旺每次来上课都很感叹,自己养了几十年蜂还不如一个“新手”:“这些大学生懂得真多,他们教的蜂巢封盖率、波美度,我都是头一次听说。照他们教的方法养蜂,蜂蜜质量提高了,价格也提高了好几倍!”
  近几个月来,许多客户慕名找到“泉之绿”,合作社的蜂蜜价格也从原来的每公斤40元攀升到了160元。
  大学生的智慧、活力,让浙江田野更加充满了希望。在温州,已有上百名大学生成了当地建设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宁波市计划3年内招聘500名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工作,解决农业人才短缺和年龄老化问题。
他们给浙江农业注入活力
  大学生投身农业,不仅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引领农民改变守旧的小农意识,把新的发展理念带进了农村。
  2007年,苍南县樱桃谷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开向社会招聘,林爱心、阮海燕、张雪丹3位女大学生来到山区养起了鸭子。3位女大学生一进合作社,就着手建立了一个规范的合作社运作体系和制度,包括物资、饲料配送,财务、资金流动等。她们设计了一种专用收货单,上面有饲料、苗鸭发放的数量、时间、经办人、收货人等内容,规定这种收货单在每个养殖基地要有专人签收;在合作社内部实行公司化的运作流程,对员工的出勤、下乡、奖惩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开始觉得很麻烦,但后来发现,很多容易造成误会的环节没有了,有什么问题对照底单一查就解决。”鸭农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反对到积极响应,合作社迈出了规范化管理的一大步。现在,让鸭农不服也不行了:2007年,合作社出栏肉鸭18万羽,2008年已猛增至150多万羽,总产值达到3200多万元,为农户增收近320万元。
  鄞州女大学生任仁波涉足农业时,一上手也很让“老农”们看不懂:她好像尽搞“歪门邪道”,葡萄还未上市,就在11个电视频道打起了字幕广告;在宁波,第一个把葡萄包装在卡通纸盒里;她也可能是浙江第一个搞吃葡萄抽大奖活动的“农民”;前两天,她还搞了个葡萄推荐会。任仁波说,“要有专业分工,技术归技术人员,我只负责管理和营销。”葡萄一多大家就要打价格战,她不怕,今年她的葡萄产值预计可达到150万元。
  如果没有嘉善8名大学生“村官”集资成立杨庙镇学子联创贸易有限公司,当地的农民恐怕不会想到,他们生产的雪菜、大头菜在网上能卖得这么好,短短5个月网络交易40多笔、市场交易20笔,销售额6万余元。当地农民都服贴地说:“小青年到底脑子灵,这样的吆喝既省钱又管用!”
  40年前,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的是“老农”;40年后,大学生们奔向农村,用信念和智慧开创事业,争当建设现代农业的生力军、领头人。他们的理想、激情和信心,已成为广阔天地里最斑斓最耀眼的风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