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风采

出口农企:在困境中坚守

  本报记者 俞廷尚 陈小平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我
  省各类产品出口略显萧条,农副产品也不例外,出口贸易额29.29亿美元,同比下降20.62%,比全省外贸出口降幅还多1.02个百分点。
  但值得欣喜的是,眼下,农副产品出口形势已看到了一些好转的苗头;一些农副产品出口企业的努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应对种种不利因素,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企业的坚强和责任感。
企业:在危机中坚持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去年上半年我们公司的速冻蔬菜出口量在5500吨左右,但今年上半年下降了15%左右,只有4700吨左右,尤其是出口欧美、澳洲等地的一些高端产品,数量锐减,常规产品影响不大。”金华天元食品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高端产品影响大,常规产品影响小,这是上半年我省农副产品出口的一个明显特点。
  浙江新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利华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出口欧洲、美国等地的中高档绿茶影响较大,粗略估算出口量下降了30%左右,而出口非洲等地的珠茶、眉茶等中低档茶叶影响较小。
  黄岩第一罐头食品厂厂长吴永进也表示,今年上半年罐头行业日子难过,尤其是美国、欧洲等相对高端的市场,影响较大。
  尽管日子难过,但很多农企采取了种种措施,坚强面对。眼下正是桃子等水果的上市期,尽管今年原料价格在上涨,黄岩第一罐头食品厂的原料收购量却没有减少;为尽量减少对所联结的3.2万多亩基地农民的影响,去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显现后,金华天元食品有限公司就对订单作了适当调整,指导基地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尽量减少损失。
  浙江华发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在乌兹别克斯坦收购茶叶加工企业,把国内茶叶原料运到当地加工的办法,有效地规避了技术壁垒,提高了产品出口量。嵊州大鹏茶叶有限公司则在马里等6个国家建立了30多个销售代理点,派驻国内人员管理,大大拓展了市场空间,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企业盈利能力。
  而作为一家以出口速冻蔬菜为主的上市企业,位于慈溪市的海通集团公司则通过建立“公司+农场”的合作方式,先后建立和健全了“基地管理体系”、“农残控制体系”、“TBS田间追溯体系”等多个体系及各种操作规程,实现了从基地选择建立到原料进厂一整套严格的管理程序,确保了公司10多万亩原料生产的安全、安心、优质、稳定。
形势:困难依旧不少
  上述企业的遭遇,其实,只是我省众多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上半年经历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我省农副产品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产品(WTO谈判口径)、水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品等3个统计项目出口总额分别同比下降13.02%、18.94%、25.06%。其中,前两项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还多5.5个百分点,我省农副产品出口的排名也因此由连续8年的全国第3位降至第5位。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是我省农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占到近70%的份额。从出口对象国看,占出口份额18.55%的日本市场,上半年出口额同比下降16.04%,美国、欧盟、韩国等地也有较大幅度下降;从出口产品看,主要产品都大幅下降,畜产品同比下降33.57%,罐头下降24.32%,只有茶叶降幅较小,只下降1.19%。
  据对一季度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325家企业调查,出口额同比下降的有168家,占51.69%;出口额降幅大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17家,占36%;降幅50%以上的有24家,占7.38%,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达71.83%。此外,在阿联酋迪拜和日本东京国际食品饮料展上,我省企业的参展情况也印证了这种态势,来我省展位参观的客商比去年下降了30-40%,而且大多没有下订单。
  而从下半年发展趋势来看,受外部环境和出口成本增加的影响,我省农副产品出口优势在进一步减少,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被采访的多家企业都表示了谨慎的态度,不敢轻言乐观,纷纷表示要看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  据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给我省农副产品出口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急剧加大,不少企业因汇率变动损失严重。而受商检费用增加、人民币升值、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用工制度变化等影响,当前我省农副产品出口综合成本上升很快。为应对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和落实食品安全措施,一些出口企业加大了对农残检测设备和管理人员的投入,也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加上我省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单批次出口产品数量少,费用高,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出口成本。
  当然,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有利好传来。浙江新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利华就对记者表示,7月份,该公司的外贸
  订单就有所恢复,而且他估计近段时间
  还能恢复一点,尤其是美国、欧洲等
  地。而据省农业厅外经办相关负责
  人介绍,虽然上半年我省农副产
  品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但降
  幅在逐月减小,说明出口形势
  正日益恢复。
期望:联手共度难关
  在采访中,不少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要走出当前困境,除了期待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早点过去外,我们自身也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且我们正在努力。
  据了解,为支持农副产品出口,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罐头、果汁、桑丝等农业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部分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
  我省也从多方面扶持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今年以来,省农业厅围绕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的优势出口农副产品,支持具有特色、有自营进出口权的80-100家各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赴境外参展,全额补贴参展摊位费,同时在宣传资料印刷、产品运输、摊位布展上给予一定补助,减轻企业参展成本。今年上半年,我省已组织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到日本、阿联酋、波兰、巴西等国参展,下半年还将继续鼓励农业企业到美国、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参展,打响浙江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鼓励农副产品出口企业除了在产品质量、科研投入上努力之外,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国外展销会,要敢于走出去,善于走出去,利用各种展销会推销产品,打响品牌,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
  对一些企业而言,除了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在金融服务、基地建设、商检费用、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外,还希望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加大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吴永进就表示,从罐头行业这几年的出口情况来看,受影响最大的其实还不是国际金融危机,而是各出口对象国频繁设置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当前,我省农产品加工品原料仍以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生产管理环节很难规范,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难以保证,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影响出口。
  有关专家表示,抵御经济危机,推动我省农副产品出口的恢复与增长,政府推动与企业自身努力同样重要。虽然下半年农产品出口压力依然较大,但只要政府不断改进服务,企业勇于创新和坚守,在危机中练好内功,农副产品出口恢复的势头不久将会看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