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袁卫 通讯员 王可荣)由于采用了钢管大棚、微滴灌和杀虫灯等先进设施,蔬菜品质大大提高,价格高出市场价15%;由于利用了高山优势,错开上市季节,每亩蔬菜的产出在万元以上。近日,笔者在诸暨采访时发现,该市通过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蔬菜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设施化生产,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诸暨市暨阳街道赵家村位于城市郊区,近年来,该村积极发展蔬菜产业,特别是去年260亩蔬菜基地成为省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核心示范区后,他们投入167万元,硬化基地道路,修了1000多米三面光的沟渠,新建了60亩高标准钢管大棚,并在120亩基地内安装微滴灌节水系统,同时全部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等先进杀虫技术。“大量先进设施和先进技术的运用,有效改善了蔬菜生长条件,提高了蔬菜品质,”一位村干部说,“现在我们村的蔬菜很出名,各地的商贩都到村里来收购,价格比别人的要高出15%以上。”
高山蔬菜的发展也为诸暨农民带来了实惠。地处海拔500多米的东和乡上吾岗村,2005年组建了高山果蔬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0多位,开发生产“添均”牌多种高山蔬菜瓜果,并为社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去年以来,合作社借省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核心示范区建设的东风,不断做深做大产业优势,先后投资159万余元,在230亩核心示范区进行六方面提升:一是核心示范区内投资19万余元,对2000米道路进行加固硬化;二是投资7万余元,对1000余米沟渠进行了三面光;三是投资4.7万元,架设了800余米排灌电力线路;四是投资43.6万元,新安装了30亩高标准钢管大棚;五是投资60余万元,新建水池20口,水塘3万平方米,新装微滴灌150亩;六是投资24万元,新建了蔬菜分级整理包装场地400余个。
合作社负责人茅天均介绍,自核心示范区建成后,社员种植的蔬菜品种从原先单一的四季豆扩展为茄子、小辣椒、番茄、象牙笋等数十种,产业效益十分显著。社员单蔬菜这一产业,年均收入就在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