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编者按:
  省广电集团开展的浙江农民创富大赛活动近日揭晓,余姚的王荣芬和海盐的徐付祥等获得金点子奖或好点子奖。本报从这期起特辟《分享创业新点子》系列报道,具体介绍获奖点子的创意和内容,以飨读者。
看看不起眼 省工又省力
海盐徐付祥的大头菜剖片机蛮受用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实习生 张 扬
  香脆爽口、风味独特的海盐大头菜,是很多人喜欢的美味。可这道与萧山萝卜干、桐乡榨菜齐名的美味爽口小菜,因为加工工艺独特、劳动强度大,当地菜农一直对它“爱恨交加”。如今,一个爱琢磨的农民发明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剖片机,解决了大头菜加工中最费时费力又最具技术含量的难题——剖片,菜农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
  这个发明者叫徐付祥,海盐县武原镇红益村人。日前,他带着这种“看看不起眼,省工又省力”的切片机,勇夺“新农民·新点子”浙江农民创富大赛仅有的两个金点子奖之一(详见本报8月29日报道)。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徐付祥家,见到了徐付祥和他发明的这台大头菜剖片机。这台看上去不起眼的家伙,就是在一个简单的支架上,安装了一圈可用手摇曲柄转动的刀片。操作很方便,只需把大头菜放在刀片前端的案板上,摇动曲柄,大头菜就被切成了均匀的薄片。据说它的效率是人工的5倍。记者拿苹果代替大头菜做了回试验,效果的确不错。而且这台机器使用方便,一看就会操作。
  徐付祥说,大头菜在腌制之前,须经过削根、刮皮、剖片三道工序,其中,剖片最费时费力,而且一定要剖得厚薄合适、均匀,这样腌出来的大头菜质量才好。当地最熟练的人,1小时也只能剖75公斤左右,一天下来,手酸得抬不起来。大头菜一般每年11月15日至12月底前收获(迟了被霜打到,会影响腌制质量和卖相),每家的产量最少也有几千公斤,为了赶季节,生产过程非常忙碌和紧张。菜农们一直盼望能有一种工具,来减轻剖片的劳动强度。曾经有人尝试过,一直没有成功。
  2007年夏天,徐付祥从电视上看到一种又快又省力的剥毛豆机器后,深受启发,决定捣鼓一个大头菜剖片机。当年9月,样机就出来了,但试用时发现刀片会走偏,导致切片厚薄不均。
  经过对刀片角度、距离,轴承位置等的数次改进,徐付祥研制的剖片机终于在他家发挥作用了。往年的大头菜收获季节,全家人都得上阵,忙得跟打仗似的。有了这个机器后,家人白天集中力量把菜从地里收回来,切掉根,刮好皮。徐付祥下班回来操纵机器,很快就能完成剖片,而且不管大头菜个头大小一律“搞定”。
  周围村民纷纷找到徐付祥要求订制剖片机。于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大头菜生产工艺融入了新技术,红益村的大头菜生产也出现了新气象。邻居徐祥生从事大头菜贩销多年了,因为受制于剖片这个环节,每年贩销量总是徘徊在1万-2万公斤。去年,因为用上了剖片机,徐祥生的大头菜收购量猛增到8万多公斤,不仅加工人手不增加,还出现了削根、刮皮工赶不上剖片进度的现象。
  徐祥生说,他一直想找一种合适的机器代替大头菜的手工剖片工序,跑遍了江苏、上海、杭州等地,未能如愿。现在徐付祥搞出来的的这个机器,解决了大问题。徐付祥的妻子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就像着了魔一样,有空就琢磨,甚至半夜了还在想怎么改进。
  对于这个机器给红益村大头菜生产带来的变化,村支书兼村大头菜专业合作社社长蒋关良也深有体会。他说,以前每到大头菜收获时节,村里劳力就十分紧张,熟练的村民都忙于自家生产,外面请来的人不会切片。前几年,嘉兴的蔬菜厂甚至每天车接车送地到村里来邀请劳动力。也正因为那样,村里这两年大头菜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一直稳定在3100亩左右。从去年开始,因为有了这个剖片机,村里出现了一些种植大户。今年,合作社正在筹办一个蔬菜加工厂,并向徐付祥订制了10台剖片机。“加工厂有100亩基地,40万公斤的产量,没有这个剖片机,我们可没这个胆量种这么多。”蒋关良说。
  那这么好的一台机器,要多少钱呢?徐付祥说,机器材料成本在600元左右,加上请人加工一些关键部件的费用,目前他以每台1000元的优惠价提供给村民,已先后做了20多台,现在预订的还有不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