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农作

浙江的种菜条件不一般

——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谈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建设

  本报记者 王美华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实施一年的浙江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目前正进入总结验收阶段。近日,记者就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采访了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
  记者:从去年8月至今,浙江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实施已有一年时间,目前取得哪些成效?
  朱志泉:浙江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是2008-2009年中央财政资金安排的重大农业项目。2008年8月以来,省农业厅和财政厅先后安排了三批项目,在66个县和一个省级单位组织实施,总投入资金3.23亿元,其中中央、省和地方财政资金1.99亿元,实施主体自筹资金1.24亿元。这是我省蔬菜产业发展史上资金量最多、覆盖面最大的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项目在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扩大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生产经营新型主体,提升蔬菜生产水平,拉动市场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突出体现在建设了一批集中连片的核心示范基地,沿海设施蔬菜、出口加工蔬菜、浙中浙西南山地特色蔬菜优势区域布局更趋明显,尤其是大棚设施蔬菜、山地蔬菜面积继续快速增长,效益良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省各地出现了不少“千斤粮万元钱”的高产高效实例。
  【样本】 丽水市莲都区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员杨华庭,站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给记者算了一笔种菜收入账,他的10个蔬菜大棚5.4亩菜地,今年上半年种下黄瓜、苦瓜、长豇豆等蔬菜,目前纯收入已有4.5万元,其中标准钢管大棚蔬菜纯收入2.8万元,平均亩纯收入超万元。估计下半年还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他说:“种菜能有这么多收入,过去我连想都不敢想。”
  记者: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项目实施县对蔬菜生产设施进行了高标准、高起点的改造和建设,重点包括哪些内容?
  朱志泉:加强蔬菜生产设施建设,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一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了高标准钢管大棚5350亩,建设水肥一体高效节水微灌、“微蓄微灌”抗旱系统1.8万亩,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19.7万米,配备新型穴盘育苗等生产设施2087亩。与此同时,通过项目的带动,蔬菜产业的土壤地力得到提升,机械化育苗、采后贮运、加工能力增强。通过对蔬菜生产基础条件的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抗灾减灾避灾能力,提升了产业的集聚度。【样本】“现在政策真好,搭建一亩钢管大棚需要1.2万元,其中政府补助就有6000元,差不多一年就可收回成本。”日前,瑞安市荆谷白银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庆贤高兴地对记者说。两年来,他的钢管大棚面积从5亩迅速发展到30亩,今年种植的大棚黄瓜每亩平均有2万元收入。“蔬菜大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市农业局农业站副站长唐筱春介绍,目前,瑞安市已建有钢管大棚2800亩,毛竹大棚1.8万亩。
  记者:高标准的建设项目给蔬菜标准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发挥了怎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朱志泉: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一批核心示范基地,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步伐,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一年来,我省共建成蔬菜生产核心示范基地100个共2.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和出口加工蔬菜基地30个,山地蔬菜基地70个。通过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产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管理、统一安全检测、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建立生产档案,不断提升基地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积极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基地组织现场考察、技术培训,推广基地的种植模式和质量控制、经营管理经验,从而使项目不仅在实施区发挥作用,在非实施区的引领作用也非常明显。【样本】 今年4月份开始,江山市塘源口佛石岭蔬菜合作社分批种下山地长瓜352亩,亩均产量达8045斤,亩产值3200元。长瓜收获后免耕套种四季豆,亩产量2830斤,亩产值2830元。扣除各种成本,亩均纯收入达41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000元。合作社社长郑小平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在蔬菜基地里实行了“六统一”的管理模式,通过指导菜农按标准化生产,确保了高产高效和蔬菜质量的安全。经检测,我们基地出去的蔬菜批批合格。据悉,江山市在蔬菜基地项目建设中,强化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为了实施“六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农业部门专门发放标准模式图等技术资料8800余份,引进蔬菜优良品种13个,推广微蓄微灌技术、避雨栽培技术、番茄长季栽培技术、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等山地蔬菜高效栽培模式。
  记者:项目建设中有哪些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朱志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既是实现蔬菜高产高效的主要手段,更是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的关键所在。结合我省蔬菜生产实际,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推广了西兰花、茄果类、瓜类蔬菜的新型基质育苗技术,全面推广杀虫灯、防虫网、昆虫性诱剂、诱虫色板、植物源农药等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集成应用优良品种、茬口搭配(特别是粮菜模式)、多层覆盖、合理轮作、连作障碍治理、精准施肥、高效节水微灌、标准化栽培等多样化增效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种植和周年综合生产模式;强化农药安全使用与基地农产品的检测,提高质量安全水平。项目实施一年来,全省蔬菜核心基地新增杀虫灯应用面积10.78万亩,昆虫性诱剂使用9.92万亩,使用色板7410亩,覆盖防虫网38.14万平方米。各地培训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和菜农11.5万人次。同时,注重技术集成和种植模式创新,如新昌大棚芦笋、缙云茭白、嘉善大棚越冬栽培瓠瓜、甜瓜等亩效益均在万元以上。
  【样本】 “开始采芦笋时不要除虫,10天施一次肥,肥料要用进口复合肥,芦笋才会长得粗壮,尿素不能过多施用。春芦笋不需要除虫,七八月份虫多了才用一点药,打的农药都是无公害的。”只种了两年芦笋的徐雪成,说起大棚芦笋栽培已是头头是道。徐雪成的芦笋基地位于新昌县南明街道长丘田村,总共有8亩的面积。今年开春以来,他的大棚芦笋已经卖了8000多元钱,预计到年底芦笋亩收入可超过1万元。
  记者:实施项目建设,除了从生产基地着手,在蔬菜加工方面有什么文章可做?
  朱志泉:建成一批高起点的蔬菜加工设施,促进蔬菜加工产业发展,这是我省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蔬菜加工企业的加工设施和加工原料收购资金进行贴息扶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蔬菜加工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提升加工出口产业化生产水平,增强加工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其中也包括了一批设施蔬菜、山地蔬菜的分级包装整理场地,蔬菜产品保鲜设施和产地初加工设施,大大提高原料处理能力和产品质量,促进了我省蔬菜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项目建设也吸引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各地着力扶持和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的新型建设主体,以项目实施为平台,逐步建立起以“企业、合作社联基地带农户拓市场”为主的经营机制,产业化各环节的联系完善。
  【样本】 临海市翼龙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西兰花基地5000多亩。去年下半年,合作社引进热风脱水设备,配置了产品检测室,建立起热风脱水加工车间。今年1月正式投产,共生产脱水西兰花50多吨,消化鲜西兰花1000多吨,产值超过250万元。据临海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苏英京介绍,以前当地的西兰花加工只局限于保鲜和速冻等初加工,西兰花热风脱水加工在临海可以说是零的突破。采取该工艺加工的西兰花产品颜色青绿、香味浓厚,可长期储存,适合小包装,运输方便,很受市场欢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