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劳动力市场面临创新考验

  近来,沿海地区多个城市几乎同时爆出“用工荒”。“用工荒”的直接促因是订单增多。但订单多为短期订单,不少打工者不敢贸然前往。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打工者已不像早期的农民工那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了。
  一名返乡农民工表示:“少数老板的做法伤了许多人的心。这些人回家后,在一段时间内肯定不会再出来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企业遇到困难,首先牺牲的是农民工的利益。据了解,去年广东省因工厂主欠薪逃匿引发的30人以上员工上访事件达333宗,同比增加81.0%。
  薪酬待遇低也是他们不愿回来的原因。如今深圳用工每月底薪约为1000元,东莞是880元,加上加班提成,每月不超过1600元。这种薪酬水平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已无优势可言。
  还有人把这种转变称为“金融危机后遗症”:过去,农民工基本只考虑收入问题,但危机中的大裁员让他们意识到,工作的稳定更为重要。所以在选择新工作时,他们考虑的因素开始增多,比如公司性质、发展前景、劳动保障等。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在外向型企业集中的地区,劳动力市场还将受不稳定的订单左右,就业的“短工时代”或已来临。如何应对这种新的劳动经济形势,摆脱“两荒”困境,恐怕是要企业、政府同时转变观念,研究创新“短工”管理模式,包括尝试外来工的属地化,给能工熟手以本地待遇,纳入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中国青年报》 黄冲/文 2009年9月1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