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大名茶绍兴占三,茶叶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均居全省首位,如此强势的绍兴,却自我较劲,率先吹响了“冲锋号”——
绍兴致力于茶业强市的背后
本报记者 王美华
说起绍兴的茶叶,可谓声名远播:新昌的“大佛龙井”、嵊州的“越乡龙井”、诸暨的“绿剑茶”,均跻身浙江十大名茶。其综合实力也是有目共睹:全市49.8万亩茶园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26万亩左右,良种覆盖率达52%;年产茶叶4.5万吨,总产值15亿元,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产值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从面积、总产量到总产值,均居全省首位。茶叶单产更是遥遥领先,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3公斤。在如此骄人的业绩下,绍兴市却跟自己较劲,最近接连制订政策、部署落实,吹响了建设茶业强市的“冲锋号”。
自我较劲,为什么?
“茶业是我们的优势农业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如新昌农民收入15%来自茶业,重点乡镇达到了30%。但不进则退,茶业发展的瓶颈也日益凸现,主要是茶园老化、设施落后、加工滞后、品牌小散、流通不快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设茶业强市已是迫在眉睫。”绍兴市副市长冯建荣说。他们急,是因为还有400余家的初制茶厂需要改造,任务相当艰巨;他们急,是因为拓展国际绿茶(尤其名优茶)高端市场与经营传统珠茶市场的能力有限;他们急,是因为品牌总量不少,但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较低,与绍兴茶业在全省、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他们急,是因为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茶叶科技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为进一步发挥茶业在促农增收中的作用,早在2007年,绍兴就提出了建设“绿色茶都”的目标;今年8月,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快发展茶叶产业建设茶业强市的意见,意在茶业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9月23日,市里召集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在新昌召开座谈会,对茶业强市建设进行了再部署。
茶业强市,怎么建?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绍兴市建设茶业强市的信心和决心。到2012年,该市茶园面积要达到55万亩左右,年均亩产100公斤以上,年产量5万吨以上,均比2008年增加10%;产值16亿元以上,综合产值35亿元以上,其中名优茶年产量1.5万吨,产值14亿元;茶叶年加工出口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出口创汇额2亿美元以上,其中名优茶出口要有重大突破;基本普及无性系良种茶;拥有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初步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茶叶生产中心、茶叶出口中心、茶叶创意中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绍兴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将致力于茶叶良种的研发推广,致力于发展茶叶加工,致力于加强茶叶贸易,致力于拓展茶叶功能,致力于培育茶叶主体,推进茶叶生产经营的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建设。从今年起至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良种茶园建设,茶厂优化改造、标准化茶厂和名优茶加工集聚小区(中心)建设,茶叶品牌建设,茶叶市场拓展等。
在市里的统筹下,各县(市、区)积极行动,打出了组合拳。诸暨出台政策,到2012年,每年安排55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名优茶的基地培育、品牌提升、茶厂改造和技术培训等,力争到2012年,茶园良种化率达70%。新昌县依靠科技夯实产业基础,将以品牌打造为中心抓产业提升,以市场培育为龙头抓产业延伸,进一步打响“大佛龙井”品牌。嵊州市将进一步发挥名茶加工集聚区的作用,到2012年,发展名茶加工集聚区100个,建成10家省级示范茶厂。
率先之举,带来什么?
绍兴市打造茶叶强市,其实是浙江茶业提升的一个缩影。省农业厅茶叶首席专家毛祖法说。
绍兴的茶产业在浙江具有产区集中、技术水平高、茶园基础好、加工水平领先的优势,既是浙江出口茶叶精加工集中区域,又是全省名优茶主要产区;但绍兴茶业和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在基础设施、良种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他说,绍兴率先打造茶业强市,既能增强绍兴茶业的竞争力,更可引领全省各地按现代化的思路,搞好种植园区和加工园区的建设,开展品牌营销,推动茶业从品质、包装到品牌的全方位提升,提高浙江茶业档次,进一步推动“浙江绿茶”大踏步进军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