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程云来 刘伟锋
农技推广如何进村入户是困扰农业部门的难题,被称为“最后一公里”障碍。2007年,衢州
市衢江区在全国首创了责任农技推广制度,让农技人员发挥出最大效能,把农业科技普及到千家万户,实现了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和应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这一创新改革,得到茅临生副省长和农业部等部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有20多个省(区、市)农技推广部门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一项创新举措,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在我省农业发展史上记下了浓重的一笔。
今年,曾率先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衢江区莲花镇又传来了捷报,早稻获丰收,全镇早稻播种面积达2.387万亩,比去年增加10%,平均单产和总产分别达390公斤和9309.3吨,创出近几年来的新高。农民说:这离不开农技干部的贴心服务。
全国首创责任农技推广制度
在农技推广机制改革前,衢江区莲花镇的农技推广机构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20%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即便在岗人员,其精力也分散在镇里其他中心工作中,有的去蹲点驻村了,有的去搞计划生育了,还有的去搞综合治理了……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集中放在行政工作上,而农技推广成了副业。
由于农技推广队伍涣散,一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无法及时推广到农民手中,新技术普及率不高。
一面是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增加,另一面却是农民遇到技术难题找不到人解决。农技推广制度改革成为莲花农业发展的迫切选择。
2007年2月,衢江区莲花镇在全国率先实行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围绕农技推广服务中的“组织、责任、培训、考核、保障、监督”等六大体系,开展以“组织网络化、服务专职化、责任社会化、素质专业化、考核计量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建设,构建“以责任农技员为基础,以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随后,由莲花镇首创的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在该区全面推广。
五大体系构建农技推广制度
在创建责任农技推广制度中,衢江区以区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为重点,努力完善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加强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形成以区首席农技专家为核心、农技指导员为骨干、乡镇责任农技员为主体、社会农技人员为补充的责任农技推广队伍,并构建了责任农技推广的“五大体系”:
一是区、乡联动的组织体系。该区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按照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合理设置责任农技人员,在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中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制度和农技指导员制度,并在建立乡镇(街道)农技工作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乡镇责任农技员制度。同时注重培育农技推广体系的外延组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化服务机构,大力培养农村各类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和乡土人才对农业科技的“传、帮、带”作用。目前,该区共聘村农科主任512名,社会农技推广人员475名,全部纳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
二是职责明确的责任体系。该区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合理设置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农技指导员岗位,分别设置了粮油、蔬菜、水果、畜牧、兽医、林业、渔业等19个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75个农技指导员岗位,各乡镇也设置了145个相应专业的责任农技员岗位。对每个岗位,明确任职资格条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原则,聘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真正把有一技之长的农技人员选拔到农技推广岗位。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并列入考核。
三是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在对责任农技人员的考核管理上,实行分类考核,谁主管,谁牵头,首席农技专家和农技指导员由业务主管部门考核,责任农技员由乡镇(街道)、区业务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三方面共同考核,权重比为4∶3∶3。乡镇(街道)对责任农技员的德、能、勤、绩、廉综合考核;区主管部门考核业务工作实绩;服务对象评价满意度。
四是业务技术的培训体系。该区业务主管部门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课、外派学习等形式,对责任农技人员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全区207名农技人员每年轮训一次,更新农技知识。
五是协调运转的保障体系。无论是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还是乡镇责任农技员,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不驻村、不联片,不参与行政工作,把农技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广大农民手中。
农民享受“保姆式”服务
金灵泉是莲花镇上最早种提子的农民之一,2亩多的提子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但是去年等待丰收的金灵泉却发现提子生病了。他赶紧找到联系他的责任农技员吴金庭。经过反复研究,吴金庭最终确诊提子犯的是“黑头病”,并为提子开出了救命的药方。
涧峰村村民马意也是吴金庭的服务对象,她家里有4亩柑桔,以前由于管理技术不到位,柑桔小,卖不出好价钱;如今在吴金庭的细心指导下,结的柑桔明显比往年好,价格也翻了一番。
如今,在衢江区,和吴金庭一样,全区200多名责任农技员既当“任课老师”,又当“班主任”,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挥洒汗水。
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立后,责任农技员走村入户,扎根于生产一线,送技术到田间地头,服务在农民身边。每名责任农技员分别包干2-5个村,负责区内所有农户的农业科技服务;同时,承担全乡镇(街道)该专业线上的农技服务。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每个责任农技员要创办或联系1-3个科技示范基地,把新品种、新技术在基地上先行试验示范,然后推广到面上;还要联系20户种养大户,为他们提供全程服务。针对农民的实际需要,该区还建立了“农技服务便民联系卡”制度,公开责任农技员的联系电话,农民有需求时随叫随到,及时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解决生产问题。
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拉近了农技人员和农民的距离,消除了农民生产上的后顾之忧。如今,在衢江区,责任农技员成了农民生产中的好帮手。农技人员根据农户的年度生产计划,确定科技服务重点,增加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民有难题,随时可向农技员求助。据统计,今年该区53家农业龙头企业、145个农业特色基地和2665户种养大户和农技人员结对,常年可享受“保姆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