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革命圣地嘉兴市南湖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近年来,该区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特别是水果产业异军突起,通过走精品发展之路,一跃成为我省平原地区水果产业的佼佼者。
改管理方式 走精品路线
“同样品种的葡萄,我们种的就是比其他地方的好。尽管我们这里的葡萄上市比有些地方晚,价格也比其他葡萄贵近2倍,但只要我们的葡萄一上市,外来葡萄就没市场了。”这是记者日前在嘉兴市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采访时,合作社理事长朱屹峰的一番豪言壮语。
朱屹峰的这份底气,来自他们先进的栽培管理模式。朱屹峰说,他们的葡萄生产,走的就是精品路线,除了栽培品种紧跟市场需求外,他们在生产管理中引导社员“提质控产”,每亩葡萄园产量控制在1300-1500公斤,种出来的葡萄外观漂亮,着色均匀,卖得很好。
同样,在嘉兴市凤桥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技术推广的高级农技师应华兴告诉记者,同样的品种,他们的桃子果形更大,外观更漂亮,所以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像葡萄、水蜜桃这样的水果,各地栽培的品种差不多,我们又没有上市时间的优势,只能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南湖区农业经济局副局长吴春告诉记者。
为了提升水果品质,该区除积极邀请有关专家为当地水果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等措施外,还在基地建设上做文章,今年重点建设两个水果中心示范基地——南湖区水果引繁中心和绿江葡萄合作社产业示范基地,
以核心区带动示范区发展,
以示范效应提高产业技术
到位率。
记者在位于该区
凤桥镇的引繁中心看
到,园区占地约40
亩,加强型连栋大棚
内,一些新品种葡萄
已“伸”出了长长的
枝蔓,而旁边露地里,
一些新品种桃树也长
得郁郁葱葱。
“引繁中心主要承担
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任务。目前已引进桃、葡萄新品种38个,示范新技术8项,引入科技项目2项。我们想通过这种试验示范,为两个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吴春说。
而承担新品种、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重任的绿江葡萄合作社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土地流转已准备就绪,只待晚稻收割后上马。“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田间学校,物色一些农民直接参与到示范基地的日常生产管理,培养他们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的骨干力量。以后搞技术培训,就在葡萄园里,直接做给农民看。”合作社理事长朱屹峰说。
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使南湖区水蜜桃和葡萄产业的规模、技术、影响力都走在了全省前列,也引起了农业部的关注。今年农业部启动的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和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该区先后成为这两大体系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嘉兴市仅有的两个。
改生产模式 强循环农业
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市场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力求突破,南湖区积极创新生产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在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朱屹峰告诉记者,他们的葡萄品质好,“绝招”之一就是施用有机肥,基本不用化肥。有机肥来自附近的新丰镇新竹有机肥产销合作社,该合作社由新丰、凤桥等25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组成,将当地养猪场的鲜粪统一收集,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施用有机肥,不仅享受成本价,政府还有补助呢,像我们合作社,原来肥料成本要400元每亩,政府补助后,只要250元每亩,合作社1000多亩葡萄,可节约不少成本,葡萄品质还大大提高了。”朱屹峰说。
除了施用有机肥,该合作社在发展循环经济上,还有一个新举措,就是利用葡萄废枝生产黑木耳。据介绍,葡萄园每年都要整枝,会修剪下大量的废枝条。以前,村民们大多拿回去当柴火,现在用液化气的多了,就只能在田间地头烧掉,既浪费了资源,也不安全。
去年,该合作社首次尝试利用葡萄废枝条生产黑木耳,种了1万袋,效果很好,今年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
而在该区水蜜桃主产区凤桥镇,村民们除了利用修剪下来的桃树枝生产黑木耳,还打起了套种、套养的主意。
该镇三星村村民胡锦祥有桃园3亩,他在桃园里套种莴苣笋,每亩产值达3500元;该镇大星村村民陈长伟有桃园13亩,他在桃树下套养肉鸡,所养肉鸡毛色鲜艳,肉质明显提高,与笼养鸡相比,市场价提高6-8元/公斤,效益明显。
凤桥镇现有桃园、葡萄园、梨园面积1.3万亩,其中,利用冬春季间作套种套养的超过1万亩,蔬菜产量达1.1万多吨,养鸡5.5万余只,总产值达到2500多万元,成为南湖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拓产业功能 助农民增收
“你现在来得不是时候,桃子卖完了,花更看不到。”在凤桥水蜜桃专业合作社,聊起今年水蜜桃产业的发展,应华兴有些遗憾地对记者说。
原来,除了套种、套养,近年来该合作社还积极开发桃园的休闲观光功能,通过举办桃花节等活动,提高桃子的知名度。
合作社所在的三星村,有桃园面积7000-8000亩,核心区有2000多亩。桃花盛开的时候,大片的桃园艳若云锦,美仑美奂。当地村民就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办了20多家农家乐。游客不仅来自嘉兴本地,甚至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应华兴说,大量游客的涌入,不仅在餐饮方面为村民带来了一些收入,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桃子的销售途径。每拨游客走的时候,农家乐业主都会给对方一个名片什么的。“亲眼看见过这里的桃树,很多来看花的游客就成了买桃子的顾客。合作社这两年在销售桃子时,明显感觉客源广了。”应华兴说。
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从节庆中获益的,在南湖不光是水蜜桃,葡萄也是。为提高南湖葡萄的知名度,近两年,当地政府连续在绿江合作社举办葡萄文化节,开展采摘游、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我们合作社非常欢迎,一方面种植户可以从中学到新品种、新技术,看看别人为什么种得更好,起到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推介活动,大大提高了我们这里葡萄的知名度。以前来我们这里的客商也多,但大多是一些小客户,这两年大客户明显多了起来,有些就直接驻在镇上,一下就要几千公斤。这样的活动,即使政府不搞,我们合作社也会想办法组织,不过效果就没这么好了。”对当地政府举办葡萄文化节,朱屹峰很赞成。
良好的品质,丰富的推介手段,使得南湖区的桃子、葡萄等水果身价日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桃子来看,今年虽然遭受了百年难遇的冰雹,全区1.1万亩水蜜桃中有2300多亩绝收,“受伤”的桃树更是不计其数,但随后每公斤涨了2元左右的价格,仍然让桃农们收获颇丰,全区水蜜桃亩均产值达6890元,有些农户种植的“湖景蜜露”水蜜桃亩产值甚至达到1.3万元。从葡萄来看,该区今年不仅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足足1万亩,达到2.7万亩,而且效益也在上升,平均亩产值达到10258元,首次突破了万元,比去年增加2000多元。
两项合计,小小的水蜜桃和葡萄,却创造了3.6亿多元的产值,是当地农业产业中最具特色、效益最好的产业,成为南湖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走精品化农业之路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