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兴市秀洲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通过实施粮油、畜牧、渔业、蚕桑、林果、瓜菜和精品农业“6+1”农业产业提升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秀洲广袤的田野上打造非常“6+1”。
粮油:
高产创建保安全
粮食安全事关民生大计。在推进“6+1”农业产业提升过程中,秀洲区十分重视水稻生产,以“千亩”粮食功能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推行测土配方、有机肥应用等,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目前,该区已建立水稻综合高产技术示范方50个,面积2.8万亩;培育综合高产示范户500个,面积1.5万亩以上;建设省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方2个,千亩水稻高产示范方 (粮食生产功能区)1个;建立省级测土配方示范方一个。
政策引导发展粮食生产。今年以来,该区共发放农机购机补贴466万元;发放2008年度国家水稻良种补贴、油菜、统防统治、粮油生产机械作业等补贴共1074.5万元,建立了粮油类专业合作社11家,其中,植保类16家,农机类3家,营销类5家,还正在筹划建立2-3家粮食综合生产服务合作社,为种粮农民开展全程服务。
畜牧:
动物防疫有创新
近年来,秀洲区畜牧业发展注重控制总量、发展规模养殖,尤其是在创新动物防疫机制,提升防疫水平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该区推行的油车港镇兴港防疫合作社模式,通过组建动物防疫合作组织,实现“防疫”与“监督”两分离,确保了各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该区大力推进畜禽排泄物治理工程,全区基本完成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任务,3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也已建成投产。
渔业:
生态高效模式新
渔业是秀洲区农业的一大主导产业,为使农民从小打小闹的水产养殖中摆脱出来,今年年初以来,该区加快了万亩现代渔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并谋划建设浙北水产品交易市场和青鱼加工园区,通过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延长产业链,促进渔业提档升级。
目前,该区已累计完成标准鱼塘改造12445亩,推行立体混养和微管增氧技术,使该区北部渔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等领导到该区视察时,都充分肯定了该区全面推广生态高效水产养殖新模式的做法。
蚕桑:
破解困境有办法
针对养蚕效益大幅下滑,蚕桑产业面临萎缩的现状,秀洲区从提高蚕桑产业组织化程度和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积极寻求破解之策。
今年,该区新建蚕茧专业合作社4家,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品种、统一用药,提高蚕农养蚕水平,提升茧质;采取“公司+合作社+蚕农”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优质优价,今年合作社销售的春茧平均每50公斤价格比市场高出100元左右。
与此同时,该区还积极推广桑园综合开发利用,今年共开发桑园套种蔬菜1万多亩,增加收入800万元;利用桑枝条种植木耳30万袋,生产干木耳1.5万公斤,产值100万元;推广桑园养鸡,面积3000多亩,全年可出栏优质鸡90万羽,产值3000万元。
该区蚕桑产业转型提升的创新举措,得到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的充分肯定。
林果:
平原管林创经验
平原农区林木如何有效管护,这是林业管理中的一个难题。秀洲区结合本地实际,在全省首创了“林权到户”管护模式。
该区以新塍镇为示范,推行“林权到户”绿化管护模式,做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确保林木“种得下、管得好、护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破解了平原农村地区绿化建管难题。目前,新塍镇已基本实现“林权到户”全覆盖,该区其他镇也都确立了1-2个示范村。
省林业厅认为,秀洲区“林权到户”管护模式,对平原农区具有借鉴意义。该厅还转发了《秀洲区农田防护林林权到户管护机制暂行办法》,在全省推广秀洲经验。
瓜菜:
开发湿地促增收
秀洲区把满足城乡“菜篮子”作为拉动蔬菜产业发展的纽带,一方面大力开发旱地设施蔬菜,王店聚宝湾350亩设施蔬菜基地、高照街道金悦皇朝700亩配送蔬菜基地都已基本建好并投产;另一方面,针对该区北部地势低洼,传统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科学制定《秀洲区湿地农业开发规划》,以传统渔业、水生种植业、休闲渔业为发展重点,开发该区北部8万亩湿地农业产业。目前,该区王江泾、油车港两个镇已发展莲藕种植1200亩、南湖菱5000亩、茭白1800亩,为这些地区的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精品农业特色显
在提升六大产业的基础上,秀洲区从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入手,优化品种与品质,加大产品宣传力度,积极打造精品农业,逐步形成了产业布局区域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形态精品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装备设施化的精品农业发展格局。目前,该区已初步建成优质螺丝青养殖基地、精品三园鸡养殖基地、精品葡萄等21个精品农业核心示范基地,还根据地方特色,制定了《推进秀洲区特色小水果发展实施意见》,重点开发油桃、槜李、桑果等八种特色小水果,推进产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