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新中国变化万万千。浙江农业60年,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同步前进,实现了从无序种养到科学发展的大转变,从广种薄收到高效生态的大变革,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农业的大发展,从缺衣少食到基本小康的大跨越。活了田头,肥了栏头,绿了山头,强了农业,美了农村,富了农民。广袤的浙江大地,从未像今天这样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鹿鸣
农民群众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2008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收达9258元,比1949年增长了近196倍,连续24年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
浙江农业60年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2008年全省农牧业总产值达1231.96亿元,是1949年的近百倍。茶叶、蚕茧、蔬菜、水果和畜牧业,更是迅猛发展,产量是在解放初的数倍、数十倍乃至数百倍。更可喜的是数量倍增的同时,浙江农产品的品质也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从无到有、从名不经传到驰名海内外,至今浙江名牌农产品已有106个;农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日益完善和强化,到2008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业标准2600项,无公害农产品2357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050个,有机食品认证93个,“三品”种植约占耕地面积的38%。
浙江农业60年的创业创新令人嘱目。农业功能全面拓展,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粮食等战略性产业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稳定发展;食用菌、茶叶等主导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农牧业比从1949年的81:11,到2008年的45.7:23.5,粮经比从1952年的75:25,到2008年的24.6:75.4。目前,蔬菜等主导产业的平均亩收益达2000元以上,“千斤粮万元田”不胜枚举;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2008年全省已建成观光农业园区1463个,年总产值66.31亿元。
浙江农业60年的辉煌业绩令人自豪。60年来,人多地少的浙江农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农机装备快速发展。2008年机电排灌面积1570万亩,是1949年的62.8倍,农机总动力2383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35倍,食耕种收机械化率达53.8%。设施农业日益发展,循环农业初见端倪,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08年底,全省建成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6846个,地膜、大棚、喷滴灌、水果套袋及智能化控制等设施生产技术广泛应用。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800多个;沼气、太阳能能清洁能源利用率达65%. 浙江农业60年的锐意进取令人钦佩。生产经营主体显著优化,经营规模快速扩张,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迅速崛起。2008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5883家,其中外向占总农业龙头企业3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54家,各类种养大户21.7万户;流转的土地承包面积的27.5%;生猪、奶牛、家禽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78%、95%和88%,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从省到乡村,普遍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技推广网络和服务体系,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农民信箱全面普及,科技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感 怀
浙江农业60年,从百废待兴中恢复发展,在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中前进。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确立,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激活了古老农业的生机与活力;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彻底放开粮食市场,才有了今天高效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启示,这就是: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必须始终加强和保护农业的基础地位,营造全社会重支农的浓厚氛围;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改革农业发展的体制,创新农业发展机制。
忆往昔,峥嵘岁月,赢得过去;看今朝,勃勃生机,充满活力。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与伟大新中国同行,随着六大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和系统推进,浙江农业必将实现新的跨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农业的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