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农业辉煌60年

一块土地的传奇故事

  □本报记者 袁 卫
  从单纯的种植水稻,到后来出现抛荒,到零星种植经济作物,再到实现粮经结合的种养模式,亩产值从原来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数万元。发生在苍南县灵溪镇汤家 村一块土地上的故事,折射了我省创新农作制度,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巨大变化。
  一块普普通通的水田,坐落于苍南县灵溪镇汤家垟村的灵移公路旁,现在是苍南县兴农科技示范农场,由承包户周文钢打理。
  最近,周文钢正在精心打理番茄小苗,过不了几天,这些番茄就会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别小看了这些番茄,去年,周文钢种了6亩小番茄,每亩收了2500多公斤,每公斤收购价就有10多元,除去成本,每亩净赚1.5万元!小番茄收获之后,他又种上水稻,使这片土地连续多年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
  当然,土地的高产出离不开先进的“装备”。钢管大棚可给农作物保温,又避免过多的雨水;那些防虫网和杀虫灯可让番茄等蔬果不用洒上农药就避免虫子的叮咬;至于那些铺在地上的管子,那是这片土地上的“毛细血管”,通过喷滴灌设施,农作物要喝多少水就洒多少水,一点都不会浪费,还能顺带着施肥呢;还有那平整宽阔的道路,从田头直接通到大路,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机器直接开进田里,不仅帮周文钢干了需要无数个劳动力的重体力活,还把这里的产品直接送到苍南各地。
  看到这片土地的高效产出,周边不少农民都学着周文钢的样子,按照粮经轮作的模式,发展起了设施农业。现在,到这里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这块示范农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科技示范基地,周文钢还多次被评为了先进示范户。其实,这块土地以前没有那么吃香,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都是被单纯用来种植水稻,当时产量很低,产值更是少得可怜,每亩有个几十元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想都不敢想一亩田会有上万元的收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的很多农民弃田抛荒,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自己做生意,那时候这片土地上长满了杂草。记得2000年周文钢承包这块地时,不仅不要租金,很多农民还倒贴钱给他,免得荒田遭罚款。刚开始,周文钢也只是种水稻,后来试着种起了番茄、蔬菜、西甜瓜等经济作物,结果效益还不错,就逐渐扩大了规模,还用上了大棚、喷滴灌等先进设施。他采用了粮经结合的种植模式,通过对水稻和经济作物的水旱轮作,一来可增产粮食,去年他每亩晚稻的产量就有500多公斤;二来可避免土壤连作障碍,按照水稻-番茄、水稻-蔬菜、水稻-甜瓜等种植模式,种多少年都不会出现连作障碍。
  现在,苍南有越来越多的土地搞起了粮经轮作和设施栽培,去年,苍南县粮食实现了“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三增好势头,种植面积达到了49.43万亩,总产18.28万吨;蔬菜瓜果效益持续增长,尤其是大棚番茄产值超过了1亿元。
■延伸阅读
  建国60年来,我省农业生产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辉煌业绩。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种养业由单一种植、单一养殖转向粮经轮作、种养结合等复合型农作制度转变。近10年来,我省积极创新农作制度,形成了耕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据悉,我省农作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分为5大类:一是种养结合新技术,在同一块农田里,既坚持粮食优质高产,又与养殖业复合经营,主要有稻鸭共育、稻鸡轮养、稻饲(饲草)鹅轮作等;二是粮经结合新技术,实施粮食与蔬菜、瓜果等轮作,大幅度提高粮田经济效益;三是粮、饲、牧结合新技术,主要适用于山区、半山区,实施水稻、玉米、饲草轮作,用玉米秆和饲草发展奶牛、波尔山羊;四是水产混养、套养、轮养新技术,实行鱼鳖混养、蟹虾混养,培育优良鱼种等;五是“五园”养殖新技术,利用竹园、茶园和疏林进行养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