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浙江农业辉煌60年

一叶香茗托起大产业

  □记者 李 啸
  60年来,浙江农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模式的创新,使得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省里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后,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日趋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07年,浙江农产品发展迎来了战略拐点,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发展,浙江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凸显,其产值已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9%。今年,种植业主导产业中的设施花卉、蔬菜、葡萄等亩产值分别达到1.5万元、8800元、8000元以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近日,记者来到淳安,千岛湖畔的一叶香茗折射出了浙江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
唐代贡茶盛世“复活”
  茶叶加工厂开起来还不到3年,管春疆就开上了斯巴鲁越野车。
  32岁的管春疆是淳安县鸠坑乡金塔村人,“我们家世代都种茶叶,因为这里一直就是茶乡,从唐朝开始鸠坑茶就是贡茶了。”想不到这位年轻的“茶老板”说起茶文化也头头是道。
  距离管春疆家不远的高山上,有棵300多岁的鸠坑“茶树王”,它的树冠像一把巨大浓密的绿伞,被它遮住的阴影都有20多平方米。在2008年淳安第二届“千岛玉叶”名茶节上,采自这棵茶树王的100克茶叶被人以2.2万元的高价拍走。
  事实上,鸠坑茶在历史上一直很有名气。“鸠坑地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这是元代《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里的诗。茶圣陆羽在我国第一部专著《茶经》和《严州府志》记载,鸠坑茶早在唐朝就已成为贡茶。清朝年间远销国外,极负盛名。
  鸠坑出产的茶叶中,最为出色的便是“鸠坑毛尖”。但是,这一品质优异的名贵茶叶,却在千岛湖形成后一度没落。漫长的新安江水使鸠坑成了市场经济中信息孤岛,再加上传统落后的加工工艺以及滞后的营销体系,鸠坑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始终处于知名度不高、销售难度大、增收较慢的尴尬状态。
  “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捧着金饭碗在讨饭。”在鸠坑乡党委书记周华生看来,鸠坑茶要破冰,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进行提升改造,让茶叶的优势真正转化为农民的收益。
  此时,机遇也正好来临。在市里的帮助下,一份由杭州市农业局制订的《鸠坑乡茶叶产业提升三年实施方案》正式出炉。
  沉寂了多年的贡茶“鸠坑毛尖”迎来了复兴的曙光。
“千岛玉叶”飘香华夏
  眼下并非茶叶加工忙季,但管春疆仍旧忙个不停。9月25日中午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从金华买完水管回来。
  去年,他以40万的价格买下了鸠坑乡政府旧大楼,推平之后投资200多万建了座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现在,加工厂已初具规模。
  事实上,鸠坑乡党委、政府对管春疆的一品鸠坑毛尖有限公司寄予了厚望,周华生告诉记者,鸠坑茶要成功转型提升,就必须实现由手工炒制向机制加工的转变,“这其中,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重要”。为此,乡里请来了余杭径山茶的师傅在两家标准化茶厂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加工指导,完成了“鸠坑毛尖”的新工艺,并全面推广新型炒茶机。目前,该乡已有四家茶厂在申请QS认证,标准化的浪潮正风起云涌。
  加工厂在提升,作为源头的茶园也在改造。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鸠坑乡选择了坪邵等有条件的村,建立了统一防治茶叶病虫害示范点。此外,他们还申请注册了“鸠坑毛尖”商标,多次召开毛尖品赏会,积极参加各类茶叶节、茶博会,一有机会就大力展销推介,“鸠坑毛尖”市场知名度迅速提高。2008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茶文化暨浙江绿茶博览会的“中绿杯”名优茶评选中,“鸠坑毛尖”从全国300多个茶样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第一名。今年,全乡茶叶产值已达到2051万元,比2008年增加391万元,人均增加收入869元。
  作为淳安“千岛玉叶”绿茶系列的“鸠坑毛尖”,这几年走过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实际上也是淳安县茶叶产业转型提升工程的一段缩影。
  淳安县拥有茶园面积18万亩,居全省县级茶园面积首位。今年春季,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了2960吨,总产值3.8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6.97%和15.37%。2009年6月,淳安“千岛玉叶”以香气高雅、滋味鲜厚的上佳品质入选浙江第二届十大名茶。
  如今,“千岛玉叶”早已走出大山,香溢华夏大地。
领军产业铸就辉煌
  作为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的茶业再次迎来辉煌。到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261万亩、茶叶产量16.2万吨、产值65.9亿元,其中,出口茶叶16.7万吨。
  与茶产业一样,浙江其它农业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势头强劲,成效显著。
  2003年起,浙北、浙东南沿江沿海鲜菜、加工蔬菜和设施蔬菜产业带,浙中、浙西南高山蔬菜和特色蔬菜产业带的建设,为浙江蔬菜生产发展拓展了新的区域空间。2008年,全省蔬菜产值达24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9%。
  2003年起,食用菌被确定为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并明确主攻方向、优势区域和发展目标,在稳定香菇等木腐类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珍稀类和草腐类食用菌开发,培育新型菌种生产体系。2008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98万吨(鲜品),种植产值43亿元,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6位。
  经过几年的转型升级,我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创下了多个第一:花卉苗木产业面积全国第一;竹木产业产值全国第一;绿茶出口占全国的75%;蚕桑产业加工出口全国第一。2008年,浙江农业主导产业产值达1373.3亿元。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已成为我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点提升领域。
  正因十大主导产业的领军地位,今年8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专题听取省农口部门关于我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吕祖善强调,要以十大主导产业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要优化区域布局,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做强做精优势产业。
  可以展望,作为领跑者的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将带领浙江农业跃上新的征程,铸就浙江现代农业的新辉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