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亮宗 金湘煜
要说60年间的农村变化,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农房了。不少农家从原来的茅草屋到泥瓦房,从泥瓦房到两三层的简易小楼房,从简易小楼房到公寓房、农家别墅。嵊州市仙岩镇严坑村史洛芹家前后三幢住房的变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农村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农家房屋!近日,记者在嵊州市仙岩镇严坑村看到,一幢幢宽敞明亮的农家别墅拔地而起,一条条平整的村道直通家门口。村民们说,就连村里最穷的村民,也住进了别墅。严坑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别墅村。
村口马路边的第一幢别墅,是史洛芹家。今年48岁的史洛芹,说起住房变化,感慨万千。她说:“我小时候,住的是茅草屋,后来搬进了泥瓦房,现在住进了别墅,变化真的太大了!”
严坑村原名雁坑村。建国初期,由于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极端困苦,许多人不得不外出要饭,曾有“严坑一条弄,讨饭不断种”的说法。后来,村里开始兴修水利,花了几年时间,村民们用自己的双肩,修建了西坑水库、凤鸣水库和大岙水库。有了水库后,村民们垦荒山,修梯田,终于实现了户户有田种,但微薄的粮食收入仍未解决村民们的吃饭问题,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史洛芹的父亲靠着几亩薄田,终年辛勤劳作,才勉强维持着全家人的生计。“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住的是茅草屋,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每次大风刮过后,还得去砍松枝修补屋顶。”回忆起过去,史洛芹了陷入沉思。
这种生活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改革的春风,吹响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集结号”。严坑村的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去北京、上海等地做小笼包子,不少村民盖起了一幢幢泥瓦房,条件好的,还盖起了小洋房。上世纪80年代初,史洛芹的父亲用尽积蓄,欠了一点账,盖起了一幢两层的泥瓦房。“那时候感觉太幸福了,终于不再害怕刮风下雨了。”史洛芹说,那时候种田也逐渐有效益了,没过多久,家里就还清了欠账。
家里最大的变化发生在5年前。2003年12月,为了配合绍兴市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嵊州市和新昌县联手在仙岩镇严坑村建造占地300余亩的“嵊新污水处理厂”。严坑村村民从此告别了祖辈生息的土地,整村迁移,史洛芹一家也成了迁移户。位于剡湖街道里坂村和八里洋村之间的新村正式动工兴建,新村占地78亩,规划农家别墅92幢,老年公寓9200平方米,公共服务中心2400平方米,并把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和村庄绿化工程一起实施。今年3月31日,在喧天的锣鼓和喜庆的爆竹声中,村民们搬进了新居。史洛芹一家分到了现住的这幢别墅。
在史洛芹家里,记者看到新房宽敞明亮,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我们总共向村里交了13.5万元,就分到了这么好的房子。”史洛芹说,这几年,夫妻俩都在工厂打工,每个月都有几千元固定收入,加上老房子的拆迁补助,尽管两个女儿上学的开销不小,但这笔房款还负担得起。“过不了多久,女儿们长大了,家里的日子就更好过了。”史洛芹信心满怀地说。
■延伸阅读
1949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7元;1978年增加到165元;2008年,跃升到9258元。新中国成立60年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96倍,已经连续24年位列全国省区首位。
一直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今年,省农业厅出台了“促农增收十项举措”,旨在通过提升品质、扩大规模等举措,力争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加50亿元以上。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我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468元,我省正朝着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目标奋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