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下,农民朋友赤脚下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汗如雨下地辛勤劳作着……或许,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传统形象。如今,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中国农民的劳动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农民朋友脚下的鞋子变化,也可窥见历史变迁之一斑。
□见习记者 陈鎏琰
穿着胶鞋干农活
湖州市南湖区78岁的老农张志祥在田里“摸爬滚打”半个多世纪了。如今,村里不少人都已弃田经商或打工,他却一直守着3亩水田。“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张志祥说自己经历过很多事,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农业结构调整参与过,高效生态农业实践过……
张志祥的农具间里摆着许多双老旧的长筒胶鞋,每一双都是补了又补,修了又修。张志祥笑称它们都是自己的“战友”。“干农活嘛,总离不开这双胶鞋,赤脚走田间,也容易被石子割伤,所以胶鞋还是离不开的。”“不穿胶鞋哪像干农活的样子。”张志祥笑着对记者说道。
穿着球鞋开农机
当记者来到湖州市织里镇大港村时,大潘兜水稻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沈培康刚忙完一单农机跨区作业的业务。“这次去了趟安徽广德,那边有1000多亩杂交稻要收割,我们把两台联合收割机开去了。”据沈培康介绍,每年收割小麦和杂交稻时,他们合作社的农机跨区作业就特别繁忙,不但有省内的长兴,嘉兴等地,更多的是到安徽、江苏等地跨区作业。“这样,每年光跨区作业就能赚40多万元呢。”沈培康笑着说道。
1993年下半年,沈培康承包了103亩土地种粮食。“那时候完全是靠人工劳作的。”沈培康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一到插秧和收割季节,他都要雇佣十五六个人帮忙,每亩田光人工费就要50-60元,再加上土地承包费、秧苗费等,种1亩水稻,几乎没啥赚头。
2004年,村里买来1台“久保田”收割机,却没有驾驶员,沈培康报名参加培训。经过一年的实践,沈培康体验到农机化生产的效率,决心做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5年8月,沈培康联合大港村7个种粮大户成立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筹资70万购买了1台“久保田”收割机,两台插秧机和近两万个秧盘。“效果很明显啊,”沈培康摸着自己的联合收割机说道:“像以前,给60亩田插秧需要10个人忙碌好几天。而现在,用插秧机一天就能搞惦。”后来一算账,实行农机作业后,1亩田省工3个、节本近120多元、增效达130元左右。“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都穿着球鞋去种田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下一次田,弄得一身水一身泥的。”沈培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沈培康的合作社已拥有插秧机10台、联合收割机4台、农药喷洒机32台、中型拖拉机2台。今年合作社还在本村承包了3000多亩农田种植粮食。“明年,我们还想添置几台农机,扩大农机作业的业务量和范围!”沈培康信心满满地说。
穿着皮鞋办农场
浙江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记者在公司的有机蔬菜基地里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上面都铺着防虫网和遮阳网,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上,种植户有的在观察田间蔬菜生长,有的采收着小青菜。公司技术负责人褚国平告诉记者,这个蔬菜基地钢架大棚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采用了越冬大棚周年生产模式,主栽茄子、芹菜、扁豆、小青菜等蔬菜,亩效益万元以上。“采用大棚种植不仅病虫害少,而且因为可以适当控制生长环境,蔬菜产量高质量好,还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同时,采收期大大延长了,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褚国平介绍道。
记者发现,一根根黑管从棚外一直通向菜畦间沟渠里。褚国平介绍,这是用于喷滴灌的水管。菜地里还装有水龙头,上有多个喷雾装置,可向四周喷出水雾。龙头可以旋转120度,将直径在10米至15米范围内的菜地“笼罩”在水雾之中。“喷灌还能有效地提高蔬菜的抗霜效果。”褚国平说,当气温下降,有晚霜时,通过喷灌喷雾可提高环境湿度,从而达到抗霜的结果。滴灌技术则是将滴灌设备安装在蔬菜根部,需要用水时,打开设备,水滴便会一滴一滴地滴到蔬菜根部,保证水土不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我们现在干农活越来越轻松了。”正在大棚前控制喷灌水龙头的菜农张德康笑着对记者说道。“有了这些设施,我们不用下田就能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褚国平还乐呵呵地指了指自己说,“你看我,到田头去,穿着皮鞋和西裤也不怕弄脏了。”
从赤着脚、穿着长筒靴到田间劳作,到如今穿着球鞋、皮鞋,开着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耕作、收获,在大棚设施里种菜。从农民朋友脚上的鞋子变换,我们看到,其实,现代农业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民的生产条件,而且也在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
■延伸阅读
到2008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345.4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5倍,每百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79.04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3.8%。全省设施栽培面积达130.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