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 啸 通讯员 杨龙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每一次发生在土地上的变革,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伊始,新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农民心中的“耕者有其田”由梦想变为了现实。
1978年12月,历史的拐点再次不期而遇,18个农民立下生死状,决心“大包干”一场。旨在“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的变革在安徽的一座小村庄悄然触发,进而风行全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30多年后,在紧邻安徽的浙江省,新的土地变革又已开始。作为亲历这次新变革的种粮大户俞得苗来说,感慨莫过于最深。
9月的诸暨市王家井镇,随处可见连绵不绝的水稻田。40岁的全国种粮大户俞得苗慢悠悠地走在田埂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一米多高的稻子,扫了一遍又一遍。有的时候,他还要拨开稻丛,然后一头扎进去,像是在搜寻着什么东西。“马上要开镰了,就怕长稻虱。”身为诸暨市德苗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俞得苗,操心的可不是一两亩田——作为今年浙江首批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德苗社”旗下流转的土地已达到2600亩。“能种这么多的田,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是土地流转让我实现了规模经营。”俞得苗皮肤黝黑,个子瘦高的,说起话来干脆利落。
种粮大户遭遇土地瓶颈
1995年冬天,不到30岁的王家井镇会义桥村拖拉机手俞得苗承包了村里的158亩集体土地,做起了种粮大户。在镇农办举办的种粮大户培训班上,俞得苗认识了隔壁几个村的三位种粮大户。熟络之后,四人常常交流种植经验,农忙时互通有无,互帮互助。
随着收割机、耕田机等现代农业机械投入使用,生产效力大大提高,俞得苗他们的话题也慢慢转到如何去种周边撂荒的土地,如何扩大耕地规模上。
2005年,随着工厂化育秧的成功,俞得苗又按每亩每年50公斤稻谷的价格,把会义桥村村民不愿种或没时间种的近百亩土地流转到自己手中。也是在这一年,俞得苗和另外9位种粮大户一起成立了一家农机合作社。
这一年,合作社的机插面积达到了2000亩。10台拖拉机,载着耕地机、插秧机排开在地头。俞得苗说,“头一次找到了当农民老板的感觉!”
然而,当俞得苗他们想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时,却开始遭遇扩大化的瓶颈。
由于承包地分散不连片,有的稻田里还有菜地,灌溉都不同,合作社的规模化、机械化耕作效率都大打折扣。而另一方面,外出打工、做生意农民的土地,合作社基本上都盘活了,但在家种地的农民,却不大愿意把地交给合作社种。作为农民来说,首先考虑的是土地流转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然而传统的转包、出租流转方式,按每亩田每年50公斤稻谷,利润太低。
合作社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倾向,机器放的时间比用的时间多,合作社成员每次聚在一起干活吃饭,都会无比憧憬地说:“地是越多越好啊!”
新政出台 让耕者有其田变成耕者有其本
在俞得苗他们为扩大规模苦恼时,我省各级地方政府正积极寻找对策,陆续出台各种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力促土地流转:诸暨市出台规定,今后三年每年投入500万元财政资金,对流转双方进行资金补助;嘉兴市对本市新增连片土地流转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由财政一次性给予每亩200元补助……
但这显然还不够,我省决策层普遍的看法是,要充分使土地流转,必须解决土地使用权向物权、向处分权转变,物权向资本化和股权化转变,处分方式要向契约化、格式化转变。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土地就变成产业资本,农民才有可能真正变成市场主体。也就是说,要激活土地的潜力,使土地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资源转化为资本。《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终于浮出水面,据此办法,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作为资本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意味着,入股的农民收益,不再是每亩50公斤稻谷的收入,而可能按照合作社的盈利增加许多。“土地也可以换钱。”得悉有新政策,俞得苗和另外9个农户商定后,决定出资20万元,成立德苗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其中9个农民以拥有的16.42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每亩评估作价4800元。
今年3月15日,俞得苗领到了一个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而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与他一起领到工商营业执照的,还有我省其他11个合作社领头人。
站在合作社流转的水田边,望着无垠的稻田,俞得苗笑声朗朗。“有了这样的办法,我不会担心今后5年、10年的变化,我出资的是17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了这样的办法,我相信能把村里大多数的农户吸收进我们的合作社来,农业要发展,必须规模化、机械化,这样成本就会降低,收益才会提高。”
“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二次飞跃,将成为第二次土地改革中的重要路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如此评价“土地作价入股合作社”政策。有关人士认为,这体现了从人尽其力到地尽其用的转化,体现了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本的转变,体现了生产性要素向资产性要素的转型,体现了生产方式单一性向集约性转移。
俞得苗掐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习惯种单季稻,种一亩水稻需要成本800元,一年每亩收益1000元,扣掉成本只净利200元。而将承包田作价入股合作社,即可成为合作社的股东,按比例享受分红;来合作社干活,还可以挣每天50元左右的工资,一年能增加不少收益。而合作社一年种双季稻,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成本下降,收益倍增。
一位打算把承包地流转给德苗合作社的村民对记者说,用土地承包权入股,把承包田交给合作社种,收益不再是一个固定数,且合作社采用机械化作业,省工又省力,自己也不用再起早摸黑放田水,何乐而不为呢?
■延伸阅读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累计流转面积达到601.6万亩,占总承包耕地的3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涉及流出土地农户309.89万户,占全省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的33.3%,流转比率居全国省、区第一。通过土地流转,一大批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和效益,目前我省已形成10亩以上规模经营共计405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20.5%,其中,100亩以上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132.4万亩,占规模经营土地总面积的32.7%。土地流转促使一些资金雄厚的经营者投资农业开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工商资本连续几年投资农业都保持在120亿元的水平,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