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浙江农业辉煌60年

一位村民眼中的休闲观光农业

  近年来,我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农业不仅仅是农产品生产,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创业的重点领域,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得到了深入挖掘。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等现代农业模式已与旅游观光功能进行了有机整合,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农业从一产逐步走向一、二、三产业结合。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463个,从业人员6.04万人,年总产值达66.31亿元。
□见习记者 程益新
  气势恢弘的飞来石瀑布和狮头瀑布,让人留恋忘返;四季飘香的瓜果,让人尽享采摘乐趣;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让人勾起童年的回忆;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肴,让人唇齿留香……打出现代农业休闲牌的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村,如今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村民罗文位一家5口,过去每年只有2万元收入,自从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翻了好几番。伴着潺潺的溪流声,脸色红润的罗文位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刚开始搞农家乐,村民们还不同意呢。”
  记者:村里这些年发展得可真快啊,你家里的变化也很大吧?
  罗文位:变化大着呢!我是1960年生的,记得那时候,家里只能吃个半饱。1978年改革开放后,村里建起了拉丝、造纸厂,50公斤毛竹能卖30多元,家里才宽裕点。2002年,我42岁那一年,买了辆拖拉机开始跑运输,年收入有2万多元。到2005年,托了农家乐的福,家里办起了“香溪农家”,每年可赚10多万元。
  记者:你们村思想还真够“解放”的,这么早就开始兴办农家乐了。
  罗文位:哪里啊,当初大家都不同意呢。村里原来有好几家土法造纸厂,后来全部被关停了,靠造纸吃饭的“饭碗”没了,没办法,大家才硬着头皮办起了农家乐。
  现在可好了,原来脏得脚都不敢伸进去的小溪变清了,空气也越来越清新,水塘里养起了清水鱼、种上了莲藕,有的地方还种上了观赏林,村里像公园一样了。大家才感觉到发展农家乐这条路走对了。
  2009年1至6月,七里乡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5.49万人次,营业收入达486.93万元,从2005年创办至今,已实现营业收入2400多万元。
“上海有400多万退休老人,只要有千分之五的老人来,我们村就住不下了。”
  记者:来你们这里玩的主要是哪些人,生意怎么样?
  罗文位:退休的老人最喜欢这里了。这不,6月初来了5位上海老人,一直住到7月底,我收他们每人每月1200元,包吃包住,他们开心得很。我算了算,上海有400多万退休老人,只要有千分之五的老人来,我们村恐怕就住不下了。现在,我们村里50多户人家有一半搞起了农家乐,最多时每户人家有10多桌客人,像6月到9月的旅游旺季,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有5000多游客,几乎家家农家乐都客满,还要翻桌。我们这里的蔬菜都是现摘现烧,游客吃自己采的菜,别提多带劲了。
  记者:大家都说农家乐就是吃点喝点,你们还用什么招吸引游客啊?
  罗文位:招数可不少呢,就说我们村,步行3分钟,就可看到两个大瀑布;步行10分钟,可以到高山蔬菜采摘游基地,1米多长的“蛇瓜”、拳头大的“金童南瓜”、砍下半个还能继续长的“砍瓜”……令城里人大开眼界。现在村里还建了个漂流基地,一到周末,生意就好得不得了,有时候还要排队呢!
  现在乡里新发展了农林业特色观光旅游带、规模化养殖场等,全乡的毛竹、红竹、板栗、杨梅等经济林一年比一年多,大伙都说这可真是生态和钱袋共发展啊。
  2005年,七里乡在全省率先出台《农家乐星级管理办法》,按照标准给农家乐经营户挂上星级牌,2007年,依托已有的七里“农家乐”品牌,七里乡和浙江林学院联合开出农家乐培训学校,被称为全国首个农家乐MBA培训班。
■延伸阅读
休闲观光农业六大类型
  农庄经济型: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在原有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需求。如德清县杨墩农庄。
  园区农业型:依托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把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与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融为一体。如慈溪长河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特色产业型:依托农业产业带和农业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使人们领略到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如绍兴县王坛镇十里香雪梅海生态观光农业园。
  自然人文景观型:依托当地特有人文资源、自然景观,通过开发与利用,为游客提供休闲活动内容,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如安吉县中南百草园。
  农家乐型:依托农家,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让游客体验淳厚的农家风情。如安吉县报福镇石岭村农家乐。
  农业贸易型:依托大中型农副产品集散市场、商务会展中心及农产品加工园等,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优质农副产品采购等服务活动。如萧山的中国花木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