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浙江农业辉煌60年

两对父女农技员的变化

  同样是基层农技干部,现在和以前有何不同?有的说待遇情况和工作条件变好了,有的说服务方式和手段更加先进,有的说服务内容有了质的改变,近日,记者去丽水市莲都区采访,恰逢两对都是农技员的父女在聊天。略作整理,实录如下:
□本报记者 袁 卫
邹献君,莲都区太平乡农技站兽医员,1972年参加工作。
  刚参加工作时的条件,那真是艰苦啊。出门一辆自行车、一个药箱,就带上所有的工具了。动物疫苗也是装在药箱里带下去的,根本没有冷藏条件,有时候天实在太热,就把疫苗放在农家水缸里,算是冷藏了,到底最后保留了多少有效成分,谁都不晓得。
  这些还是其次,关键是检疫手段落后,基本上都靠人工观测,全凭经验。记得我们莲都区是1994年开始定点屠宰的,我是当时食品公司屠宰场唯一的检疫员,每天200多头猪都要靠我用眼睛一头头地观察,出纰漏在所难免。就算查出了问题,经销商和养殖户也不承认。记得1996年,我看出屠宰场的几头猪有口蹄疫的病症,就逐级上报,最后通过专家会诊,确定了病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求扑杀养殖场里的所有生猪。经销商和养殖户们闹开了,他们说我是信口开河,还拿着杀猪刀跑到我家楼下,要我赔他们钱。
邹丽丽,莲都区直属动物检疫站检疫员、畜牧兽医员,1997年参加
工作,邹献君的女儿。
  我们的工作条件要比爸爸那个年代好很多了。现在每次下乡,都会带一个特制的冷藏箱,天气再热也不怕疫苗失效。
  我现在也在定点屠宰场负责生猪检疫工作,我们一个屠宰场有7个人,从验证到瘦肉精观测到疫病检测,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生猪从进场到上市要经过一道道流程:首先是验证,看看运过来的生猪是否三证齐全(非疫区证明、动物防疫合格证、运输证),然后,是观察生猪状态,检查生猪耳标,发现没有异常情况后才允许卸车。卸车的同时,有专人负责收集生猪尿样,用于瘦肉精检测。然后生猪拉到待宰间,观察一晚后,才允许屠宰。屠宰后,在仔细观察白肉的同时,还要收集一些猪肉样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我们现在用上了电脑、显微镜等先进设备,这是我爸爸他们那个年代没法比的。
李大方,莲都区大港头镇农技站粮油技术员,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
事农技推广工作。
  和现在相比,我们那时候的服务手段真的太落后了。如省里有水稻病虫害方面的预警信息,需要一级级开会传达,或者是用寄信的方式,等农民知道信息后,有的病虫害早就爆发了。我们通知农民的方式也很落后,要么是召集大家开会,要么就是写在黑板报上,费时费力不说,还经常耽误农事,很多农民都不知道。那时候广播算是最先进的传播方法了,我们一个月要去好几次村里的广播室,告诉农民病虫害怎么防治、耕作期间要注意什么问题。哪像现在这样啊,农民信箱一点,信息早就知道了,一个信息从省里到农民那里,都只要几秒钟。
李林,莲都区农业局农民培训中心果蔬专家,1989年参加工作,李大
方的女儿。
  在我看来,现在的农技推广服务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父亲那个时代,更多的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侧重点在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我们现在已经延伸到了产中、产后服务,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在今年的一些农民培训中,我们甚至把农民创业也列入了培训课程。
  尤其是自2005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来,农技人员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在农技推广上的劲头更足了,2007年开始的责任农技员制度,也给农技推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责任农技制度由一名农技人员承包一个责任区内的所有农技服务,农技员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大家纷纷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都希望自己负责的那一块能够做出成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