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鎏琰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以资源开发、物业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招标发包出租、投资入股经营为基本方式的发展模式。2008年,全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78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当年收益81.1亿元;村均收入达57.4万元,实现收益26.1万元。在实践中,不少地方创造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办法,使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相继“脱胎换骨”,变成了经济强村。
平整的村级公路通组达户、宽敞高大的村建厂房鳞次栉比、设施齐备的村文化活动中心人头攒动……这是近日记者在嘉兴市南湖区七星镇博山村看到的情景。近年来,博山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成效显著,村民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2008年该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08亿元,村集体经营收入31万元,可支配资金88万元,村级集体资产113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1236元。然而,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就在2002年前,博山还是个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5万元的经济薄弱村。
说起2002年前村里的情况,已在博山村担任党总支书记14年的谢炳良记忆犹新,“那时候村里真穷啊,还因为修路、电力改造等工程,欠下了193万元的债。”一次,一批外地人到博山村替亲人奔丧,其中一个说道:“这是什么破村子啊,连条好一点的路都没有,坑坑洼洼的,还不如我们那个穷地方。”“听完这些话,真是蛮受刺激的。”谢炳良说,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博山村的集体经济搞上去。“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当时博山村党组织提出的口号。
2004年,博山村获得省、市两级村庄整治专项资金近40万元。利用这个契机,博山村着力开展了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和危桥改造,建成了一条25公里长的村组道路,使村级公路基本能通组达户,解决了村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村庄环境一好,村里一合计,就有了招商引资的想法。2004年年底,博山村想法筹资200多万元,建造了近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利用厂房和闲置的零星土地,引进企业到博山村投资创业。没多久,不少企业先后进驻博山村。“光出租厂房、收取物业费就使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了20多万元。这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希望。”谢炳良一脸的喜悦。“当时,只要是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帮助的事,我们都拼命想办法去做。”谢炳良说。2005年,博山村针对周边村民离集镇较远的实际,又投资25万元建了一个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每年可收取一笔摊位费,这一项又为村集体年增收3万多元。
到2008年底,博山村还累计复耕闲置建设用地170多亩。仅此一项,先后获得补助款近300万元。
通过几年努力,博山村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2008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710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2246万元。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卫生改厕率为94.6%,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7%。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大增
博山村的转变并非偶然。近年来,我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78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1%;村均收入达57.4万元,是2000年的3倍多。经济薄弱村明显减少,其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比2000年减少近一半,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占总村数的比例从48.4%上升到62.1%,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发达村达到4862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村319个,占总村数的比例从4.9%上升到15.7%。
目前,我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已由过去以“上项目、办工厂、建企业”为主,转向以资源开发、物业建设为主,以招标发包出租、投资入股经营为基本方式,收入来源更趋稳定、安全和持续。
平湖市钟埭街道沈家弄村通过改造和整修原有的村办公楼、旧厂房等房产,年租金收入从原来的9000元上升到5万余元;通过村集体土地的有偿使用,为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
杭州市萧山区新华村则采用入股万向集团的方式,2007-2008年,年分红分别达400多万元和260万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其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和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彰显。据了解,目前我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成了支付村组织运转经费的主要来源,平均每个村每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费用为9.6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村公益福利事业建设,为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公平分配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2008年我省村均投资建设公益事业的支出达23.2万元,占投资总支出的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