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农业要靠大寨”,至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这一阶段被称为“学大寨时期”。大寨成了规范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行动的样板,也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大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一个80多户的生产大队。这样一个村庄,怎么能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三项革命运动的缩影”
  大寨坐落于太行山区,耕地散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地块零碎,又不规则。1953年,大寨开始办农业生产合作杜,陈永贵任合作社社长。这是一位勤于耕种又很有想法的能人。1963年2月,山西召开了全省劳模会议,陈永贵冒了尖--报的亩产量达到774斤,被认为是高产奇迹。
  1963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中引用了毛泽东一段最新的非常重要的指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
  当时来大寨参观的领导人和记者都认为,陈永贵领导的大寨,全面、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的这个指示。最早看出大寨的政治价值的,是《人民日报》农村部副主任燕凌。在采访陈永贵时,他敏锐地发现,这里开展“三项革命运动”有鲜活的论据。回到北京,他写出了通讯“在农村阵地上”,副题是“记昔阳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刊登在1963年8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
“自力更生的典范”
  l963年8月2日到8日,山西、河北的广大地区连续七天七夜下大雨。大寨公社的23个大队都是受害单位。陈永贵要求社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灾害。
  “集体化优越性说不完,用不尽”,这是陈永贵当时最有力的一句话。通过这次抗洪救灾,进一步“吸引社员心向集体”:社员们损失了口粮,集体给补上;塌了旧房,集体给建新房,不但从集体积累中拿出3万元、3万斤粮食购买木材、石灰等原料,还从外村雇来民工,常年修房。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陈永贵树立了他的形象,也在大寨社员中树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还定下“三不要”(不要救济款、粮、物资),谢绝了政府的救济。
  根据陈永贵的报告,l963年11月9日,《山西日报》在头版以套红标题,报道了大寨抗洪夺丰收的事迹,同时刊登了山西省委向全省发出学习大寨的通知。
“看来农业要靠大寨”
  但是,集中学习和宣传了一个多月,大寨和陈永贵还没有引起毛泽东的重视。
  1964年 3月 28日、29日,毛泽东外出视察,专列停在邯郸。他要河北省委、山西省委领导去汇报工作。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汇报了山西全省情况后,着重讲了大寨,汇报了大寨在1963年抗洪救灾中,不要国家支援、依靠集体力量重建家园的情况。毛泽东对大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很重视,高兴地问:你们有他的材料没有?陶鲁笳和随行人员把预先准备汇报的有关大寨和陈永贵的材料交给了他。材料中有《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写的《大寨之路》及《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榜样》两篇文章。毛泽东说:“我要先看一看。”
  不久,列席山西省委常委会议的马明,传达了毛泽东看了“大寨之路”后的讲话:“那两位记者的文章,我看了,看来农业要靠大寨。”
  随后,决定8亿农民15年命运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了。
  (摘自《财经》2009年第11期 范银怀/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