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
—平湖市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纪实
张偶良周琪根
9月28日上午,位于东海之滨、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平湖市,又引来了一批新宾客。他们兴致勃勃地参观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展示馆,在村综合服务社与农民交谈,到专业合作社观摩生产,还与当地领导探究起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之路,以及去年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403元的经验……他们是前来参加“第六届中国合作经济发展论坛”的代表与专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前夕,该论坛在平湖市召开,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1955年,平湖市(当时为平湖县)新仓供销合作社同农业生产合作社订立结合合同的经验,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应当普遍推行”。几十年来,平湖市不断实践和发展“新仓经验”,形成了“合作求发展,联合兴三农”的新时期“新仓经验”,并将其逐步演化为平湖人的行为准则和本土文化,即做事讲“合作”,成业靠“联合”。正是这种环境,才造就平湖人善于创业创新,社会充盈着强大发展动力与活力,也使近年平湖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攻难克坚取得好成绩,同时创新出许多新经验、新做法,成为了本省乃至全国学习推广的样本。
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三农”工作运行机制
平湖市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围绕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居住社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居民市民化来开展。这“四化”中的每一项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中间环节多,工作量大,只有统盘协作,合力推进,才可能有大作为。为此,平湖市根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下功夫不断地创新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副市长潘川弟说,目前平湖市已基本建立起高效的“三农”工作运行机制,由分而治之变为分工合作、行政指挥改成提供服务和政策支持。
近年来,平湖市通过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有效地整合了以往各部门分散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资源共享和要素优化配置,各项工作相互借力,取长补短,形成了各条线为“三农”服务的合力。平湖市还探索丰富了扶持、保护“三农”的手段,如通过实施对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生产经营网络等中介组织、服务组织的扶持培育,切实提高了政府政策扶持效能和为农服务水平。
每当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三农”重点工作和项目后,就由所分管的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联手抓实抓好,两位责任人分别统领所辖的党政各部门,各尽所长、各负其责。同时,市里还建有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专题商讨决策,每一次会议都形成“合作”、“联合”行动,及时有效地解决城乡统筹发展工作中的困难和棘手问题。另外,平湖市还把“三农”工作的任务及指标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全体工作人员的考核范畴,促使党政干部主动为农送政策、解难题、办实事,形成了集全市行政资源之力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农合联”全覆盖,小舢板变成大航母
平湖市素有民间合作的传统。早在1928年新仓镇就自发成立农民合作社,1945年筹建平湖合作金库,1950年建立了平湖市第一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仓供销合作社。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平湖市积极开展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动,在统分结合的前提下,以“合作”、“联合”为纽带,着力在“统”字上做足文章。他们先是探索出“三位一体”(即: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运作模式,后又开展“三社一化”(即:基
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
务社工作经营连锁化)的实
践。
这些农村新型合
作经济组织的雏形,
虽跳出了单门独户的
小生产圈子,走向了
联合,然而,即使是
农民专业合作社,相
对于市场经济的大环
境而言,仍然是汪洋大
海里的小舢板,抵御市
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
能力仍然较弱。因此,急需要将小舢板变成大航母。
这样的“航母”终于在2008年启程。当年6月,平湖市以市供销合作总社为依托,组建“平湖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各镇、街道的“农合联”也相继筹建,到9月底构建成两级“农合联”网络组织,全市共有304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三农”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加入了“农合联”。此时,平湖成为了浙江省首个“农合联”全覆盖的县(市、区)。
平湖市“农合联”形式上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的再联合,实质上它承担了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牵头、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是市委、市政府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通道。市委副书记胡水良说,“农合联”的作用可用“合纵连横”4个字来形容,“合纵”就是把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流通、信贷等环节联结起来,共同对抗市场风险。“连横”就是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一起,也让同一领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成联合体,形成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近年来,平湖的名、优、特农产品十分走俏,就是通过“农合联”,整合原有资源、择优发展为一个个拳头品牌产品的。
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搭起公共服务平台
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在平湖市,城乡差距最大的不是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而是居住环境的优劣,农村普遍是农庄散乱,房屋破旧,购物、看病不便利。因此,平湖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首先要搭建农民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平台。2004年12月,由新仓供销有限公司联合双红村村委、平湖供销合作总社和新仓镇,四方出资创办了全市第一家村级综合服务社。双红村综合服务社经营面积650多平方米,农业生产资料、生活日用品、农副产品一应俱全,还有医疗室、图书馆、乒乓棋牌室、老年活动室、露天电影场等,村民们开始过起像城里人一样丰富而方便的生活。
双红村综合服务社一炮打响后,平湖市委、市政府根据农民群众需求,从2005年开始,在新一轮村庄规划布局中,大力推进以村部办公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连锁超市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五位一体”的村综合服务社建设。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投资约4247万元,共建成综合服务社82个,占建制村的73%。与此同时,平湖市还通过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家园”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参与村中心社区建设。全市共有 505家企业、个人与91个村结对签约,认捐3200多万元新 农 村 资金,其中1000多万元用于综合服务社建设。
随着“五位一体”村级综合服务社的普遍建立,平湖市农民逐步享受到城市化的公共服务。农村已杜绝“露天厕”、“泥水街”、“鸡鸭院”,村村开有挂着统一标牌的“供销连锁超市”,许多村同时还开有“农村放心示范店”,像城市一样的现代生活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在新仓镇战斗村医疗服务站看病开药的徐老伯说:“现在村里买也有,吃也有,连医务室和活动室都有,出门还方便,真好!”
推进农民新社区建设,让城乡对接美梦成真
城乡统筹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会出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需求和趋势,而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农民居住集聚是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平湖市委、市政府加强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城乡一体化的新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民向中心城区、新市镇、村中心社区集聚。
2006年,平湖市编制完成112个建制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将全市2343个自然村规划撤并为275个集聚点;2007年将原有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与新规划点进行整合,每个建制村建一个中心社区;今年制定出“1+X”村镇布局,全市的村庄建设规划最终调整优化为“7+43”,即7个新市镇镇区社区、43个镇区以外的新社区,全面推进以中心城区、新市镇、小集镇为集聚平台的新型城市化进程。其中,重点是做大做强“1”—新市镇社区,若干年后要使农民的集聚量达到总数的50%。
为实施这样的宏伟建设规划,近年来平湖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政策和服务等扶持力度,支持各镇、街道的融资平台建设,促使农民新社区建设有序进行。目前,全市112个建制村已有109个村启动建设50个规划集聚点,累计进入新社区建房户数11035户;通过建设农村新社区,全市农民居住集聚率达到12.3%。
平湖市委书记盛全生介绍说,今年年初新仓镇被列为嘉兴市“两分两换”(即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变生产方式;以宅基地置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变生活方式。)的试点镇,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和经验的推广,今后平湖农民新社区建设速度还将加快。据了解,新仓镇采用奖励补助政策,鼓励农民自然翻建住房向镇社区集聚,试点地块“芦川花园”首期基础设施已竣工,报名置换住房的农户达到605户,探索出了一条跨村置换集聚的新路子。下一阶段,平湖市将以“两分两换”为抓手,积极研究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中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机制体制创新,全力将平湖打造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