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的桥头蔬菜、余姚的临山葡萄、奉化的水蜜桃、鄞州的天宫庄园桑果、宁海的长街西瓜……进入宁
波,眼望所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如绚丽的花园,将
城市点缀得五彩缤纷。这些现代农业的科技示范区,不
仅为宁波提供了大量优质生态的高品质农产品,还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它昭示着宁波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已插上腾飞的翅膀,一个“农”牌蛋糕正越做越大。
建立百强基地 促进现代农业
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现代农业发展基
础,近年来,宁波提出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优化资源
配置、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农业产
业布局规划》,要求到2010年,围绕“一区、四带、二十
个园区、一百个基地”的产业布局,建设100个以上特
色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
的产业区域。
宁波对产业基地的建设并不是盲目的。对这百个农
业产业基地的建设,该市把重点放在了粮食、蔬菜瓜果、林特花卉、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上,这是宁波极具优势的传统产业;地域则分布在鄞州、余姚、奉化、宁海、象山等县(市)、区,这些地方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和成熟的产业理念。
至目前,宁波市的农业产业基地已达到85个,总面积77.5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7.02万亩,蔬菜瓜果基地17个,林特花卉基地30个,畜禽基地20个,水产基地13个,粮食基地5个。
注重政策监管 谋求合力发展
为助推农业产业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宁波成立了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组成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协调分工:市发改委做好项目的规划、立项和管理工作;市财政局做好资金的及时拨付和监管工作;农、林、渔各产业部门负责对本行业基地建设的领导和业务指导;科技、质监、农机、水利等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指导各地的农业产业基地申报、建设,加强了对项目的统一领导、决策指导和组织管理。
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项目管理细则》、《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等,进一步规范基地项目的申报审批、监管、资金使用、竣工验收程序和方法,对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针对过去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宁波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协商,逐步完善了基地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并明确基地项目补助资金拨付办法。按照业主投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市财政每年专项安排3000万元补助资金,各县(市)、区按比例实行资金配套。对基地的建设,当地采取项目管理制的办法,每个项目明确实施责任人,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
强化服务指导,解决建设难题
什么是高标准的产业基地?据宁波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要求基地的核心区在500亩以上,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农业标准化要求,能辐射带动1万亩以上农田;农田基础设施、大棚、节水灌溉、网箱、鱼塘改造、农机等物质装备建设不可少,粮食基地农机配套率要达到80%以上。
为此,宁波市加强了基地的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基地内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带动力,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重点扶持农技推广和农机租赁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为解决产业基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宁波对每个基地都落实了项目的管理责任和领导干部、农技人员联基地制度,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技术指导。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和资金的合理使用。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还按季通报项目进度、存在的问题和资金落实情况等,确保各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农业产业基地“三效共进”
宁波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规模化程度明显增强 通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宁波涌现出了规模经营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服务的规模化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为实
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同时也
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趋势不断加强。农业设施水平有效提高 通过对农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配套、大棚喷滴灌等建设,宁波农业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增强。通过对已验收产业基地的调查,该市种植业类基地平均拥有大棚1549.7亩,拥有喷滴灌等节水设施1742.2亩,拥有农机总动力454.2千瓦。
农业科技推广水平显著提升 在基地内,生物防治、地力培肥工程、测土配方等生态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应用,95%的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目前每个基地平均年培训农户696人,推广应用新品种8个。如鄞州粮食基地通过科技推广,氮肥和农药分别减少20%,亩产提高52.2公斤。产业化经营水平突飞猛进 通过基地建设,宁波初步建立起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地还因地制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形式,外向型农业长足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已验收的42个基地去年销售农产品51.62万吨,加工27.37万吨,出口17.98万吨。社会和生态两个效益齐头并进 农业基地为宁波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加工原料,也为市场提供了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各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农业内涵,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业。不少基地还积极实施循环农业,如马渚稻米基地的稻鸭共育、河姆渡茭白基地的茭白地养鳖等模式,既净化了环境,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助农增收促进作用明显提高 各产业基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加工、销售上的优势,帮助农户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有效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少农户还成为基地的农业工人,按月领取薪金。同时,基地统一品牌销售,形成规模优势,农产品的价格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