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精明阿华

  □小小说□潘红阳
  阿华是江南古镇居民,早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到了农村。
  阿华在农村一呆就是10来年,并和农村姑娘阿英成了家,生下了两个女儿。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阿华户口“抽”上,被安排在乡政府做炊事员。因为政策关系,两个女儿户口是随阿英的,仍是农村户口,阿华一家成了“两制”户口家庭。转眼到了80年代,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阿华的大女儿也吃上了商品粮。
  人称阿华是个精明人。因为跟阿华一同下乡的好多人要么户口“抽”不上,要么“抽”上后被分配在商店站柜台、在工厂“三班”倒,差的则分配在环卫所倒马桶。唯独他被分配在乡政府,虽然没有干部身份,但享受着干部待遇。
  阿华也有忧心事,因为老婆和小女儿没有粮票,要买“黑市”粮。阿华是个细心人。他发现乡政府有的干部粮票用不光,有的过期,有的送人。何不向他们出钱买下来?阿华考虑再三,决定试探一下。一些干部看着阿华人诚恳又同情他的境况,要把多余的粮票送给他,可是阿华很“硬气”,送的绝对不要。于是干部们心知肚明就象征性地收点钱,把多余的粮票卖给阿华。由于地方粮票到期要“过性”,阿华过一段时间便要托人把那些地方粮票调成全国粮票。这样,年复一年,阿华手头攒的粮票据说有数万斤,阿华心里似乎踏实了许多。
  上世纪90年代,各地推出“绿色户口”政策。阿华回家和阿英一合计,决定用省吃俭用攒下的万把元钱给小女儿买“绿色户口”。这下好了,两个女儿总算是一碗水端平了,阿华紧皱的眉头舒展了。
  阿英虽然至今仍是乡下人,但去年她户口所在村的土地被经济开发区征用,政府既分给她钞票,又为她买了养老保险。阿华也已从乡政府退休。
  尽管当初阿华攒下的数万斤粮票随着粮食购销体制的取消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每当街坊邻居谈论起往事,还是要将阿华与精明扯上边,把他买粮票的事说一番,阿华也总用“后头事体谁知道、谁知道呢”答复人家,高兴时还说“以后这些粮票是文物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