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通讯员 王立宏
茶坪村变了,昔日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以往斑驳陆离的民房早已“穿衣戴帽”,洁白的外墙和黛色的土瓦使村庄亮堂了不少,还有那绵延至竹海的游步道、绿草如茵的村民休闲广场,处处透露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农民一定要致富,生态环境也一定要保护,这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职责。”村党支部书记吴耀富用朴实的话语,说出了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茶坪村位于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在农民致富和生态环保的关系上,村里曾走过一段弯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毛竹造纸成了村民们的主要收入,但是由于加工方法落后,加上没有污水处理系统,遍布全村的200来口竹料腌塘严重影响了村庄环境:到处是散发着恶臭的污水,穿村而过的小溪更是污浊不堪,“连拖把都不能洗!”村民们怨声载道。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算村民们富裕了,生活质量也不高。”吴耀富要求村干部们带头关停造纸坊,并做好村民的动员工作,到2008年,村里关闭了所有的造纸作坊,原来的竹料腌塘也全部填平。
溪水变清了,环境美化了,但是,怎样拓宽村民们的增收途径又成了新问题。茶坪村位于黄坛口乡南部,距市区35公里,有12个自然村,有些还没有通上公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长吕祖善亲自联系茶坪村。在省、市、区三级主要领导的关心下,茶坪村有了通村公路,全村的饮用水工程也上了马。
路通了,吴耀富的思路也打开了:茶坪村紧邻龙门峡谷和药王山景区,发展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村里近2.4万亩山林,可发展高山蔬菜和杨梅、茶业等;整治后的小溪清澈见底,可以开展漂流……
在吴耀富的带领下,村民们忙开了:发展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农业,改造100亩低产茶园,建设200多亩高山蔬菜基地,建成1000亩高效竹林示范基地,村里还种上了75亩“东魁”杨梅。为了方便游客停车,吴耀富甚至拆除了自己在村口的老房子,腾出地基修建了停车场。他乐观地估计,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林特色产业的发展,村民人均纯收入可从去年的3400元增加到今年的5000元左右。同时,为了美化村庄环境,村里集中处理8个自然村的垃圾,粉刷了近2万平方米农房赤膊墙,完成村庄绿化1000多平方米,村里修起了生态公厕,实施污水处理项目,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齐头并进的小山村,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吴耀富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让村民们尽快富起来,也能让茶坪村成为浙西环境最优美的村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