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挖掘文化底蕴 建设魅力乡村

——访湖州市南浔区竹墩村党支部书记陈兴法

  本报记者 袁 卫
  这是忙碌而又宁静的乡村:三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和新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骤然下降的气温丝毫没有减低村民们建设新家园的热度;穿梭于整个村庄,但见流水清清、翠竹处处,农民公园里的长春书院、禅智寺等无不透出浓浓的文化味道,给人一派安宁祥和之感。这就是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
  “一手抓新村建设的规划与发展,一手抓文化底蕴的挖掘与弘扬,是我们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载体。”日前,村党支部书记陈兴法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要让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清清流水依依山,竹墩村南,人在寺前,看尽遥天意兴酣;竹溪悠悠凉山闲,枫醉花眠,彩霞满天,状元桥头看月圆。这是对竹墩村最贴切不过的描述。
  竹墩村由8河6墩组成,交织的水网上架着十几座小桥,其中就有为纪念宋朝状元沈晦而建的状元桥,2003年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村北的禅智寺,是沈氏后人为纪念唐朝睿真皇后沈珍珠而建,至今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长春书院,是朱熹多次讲学之地。韩国丰山沈氏大宗会寻根访问团曾在该村沈氏宗祠前立下了寻根碑,认为竹墩村是“天下之沈发祥圣地”。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座文化的‘富矿’,让它为竹墩村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是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陈兴法说,竹墩村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和状元桥、禅智寺等本身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他们和旅游公司联系,将其纳入旅游线路;为了发挥名人效应,他们正在修建名人馆,准备将历代来出自竹墩村的名人资料陈列馆中,“一来供沈氏后人寻根问祖,二来可以借先人的影响,宣传竹墩村,增加旅游收入。”
  村口,沈珍珠的塑像端庄祥和;村里,状元桥和长春书院重又焕发出了生机。一个文化味十足的魅力乡村,仿佛正从历史中走来。
  “把竹墩新村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近日,竹墩村潘介圩自然村的钱根寿正在装修新房,他要赶在年底前搬进竹墩新村的新家。“新村的道路、绿化、管网等设施都非常齐全,房子又靠近农民公园,环境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老钱乐呵呵地说,他按照村里的统一标准建造了两层小楼,“感觉和城里人说的别墅差不多。”
  去年初,南浔区开始在竹墩村建造工业功能区,需要对潘介圩、东边河和冷湾里三个自然村进行整村搬迁。竹墩村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后,将新村地址选在了农民公园边上,规划新居116户,还配有村级行政服务楼和休闲运动场所。目前,已有101户签订了搬迁协议,第一期建房的26户已基本完成。“村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收入也要有保证,这样才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陈兴法说,他们除了鼓励村民依托工业园区广开就业门路外,对传统产业的发展也毫不懈怠。目前,该村的850亩水田全都是路平、水通、土地肥沃的高标准农田,817亩鱼塘全部得到了改造,并将812亩桑园全部纳入了现代蚕桑小区建设的范围。同时,该村利用电教设备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动技术培训,使全村90%以上的农民都有了各自的增收致富渠道。
  “用不了几年,一个村庄环境优美、村民收入稳定的竹墩新村就会建成,我们计划把它建成菱湖镇甚至是南浔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陈兴法信心满怀。
  “党员干部是建设的中坚力量”
  新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增收千头万绪,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陈兴法,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他显得很有信心:“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党员干部班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把事情办好。”
  党员活动日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是竹墩村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的两大平台。在党员活动日中,该村坚持组织学习与开展讨论相结合,将学习政策理论知识和学习致富实用技术相结合,全村绝大部分党员都有了一到两个致富项目,大大提高了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在“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中,该村特意设立了村务财务监督岗、村规民约执行监督岗、综合治理监督岗、民意收集岗、种植养殖示范岗等诸多岗位,大大调动了无职务党员参与村里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党员在党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
  人在路上,路在前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竹墩村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祥和、村容持续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必定会成为现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