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追忆钱学森

  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本报摘编了一些钱老归国前后的故事,与读者一起缅怀这位忠诚的人民科学家。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钱学森没有屈服,一直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7年2月,钱学森被正式任命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
  1960年,在钱学森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1955年9月,钱学森回国途中,有位记者问他:“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答:“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我还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呢。”
  1958年初的一个晚上,钱学森郑重提出了入党要求。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钱学森备感自豪。
  从此,钱学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书籍,还有许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
  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摘自《解放日报》奚启新/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